除夕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嗑瓜子、看春晚,这种热热闹闹熬到天亮的习俗,就是我们常说的"守岁"。窗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茶几上的糖果盘见了底,老人说着"年兽怕火光"的老故事,孩子们强撑着眼皮等红包——这些鲜活的画面背后,藏着中国人延续千年的智慧。
驱邪纳福
老辈人常说"除夕灯火通宵不灭,邪祟不敢进门"。古时候没有电灯,人们就点燃篝火、蜡烛,用光亮赶走传说中的年兽。现在虽然不用怕年兽了,但全家一起守夜的习俗保留了下来。就像我奶奶说的:"灯亮着,福气就聚着",电视机里春晚的歌舞声、厨房里煮饺子的咕嘟声、阳台上烟花的炸响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就成了最灵验的"驱邪咒"。
珍惜时光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句话说得真好。守岁就像给时间按下慢放键,让我们能好好感受辞旧迎新的这一刻。记得去年除夕,外公看着墙上嘀嗒走的挂钟突然说:"人这一辈子,也就几十个除夕能数。"全屋顿时安静下来,表妹连手机游戏都暂停了。这种全家一起"和时间较劲"的仪式,比任何新年计划都让人懂得珍惜。
团圆守爱
现在年轻人总说"年味淡了",可只要还有守岁这个习惯,家的温度就不会散。去年疫情表哥没能回家,我们开着视频通话守岁,他那边凌晨三点还举着手机带我们"云逛"唐人街。姑妈揉着发红的眼睛说:"只要心里挂着,多远都算团圆。"茶几上热了又凉的桂花酿,阳台上晾着的腊肠,还有那盘被大家夹来夹去的年年有"鱼",都是最朴实的爱的见证。
传承接力
小时候最盼守岁时爷爷掏出的红木匣子,里面装着太爷爷手写的黄历。现在轮到我给孩子讲生肖故事,虽然把"天干地支"说成了"天地支架"闹了笑话。但看着女儿认真在窗花上描"福"字的样子,突然明白守岁就像一根接力棒——太爷爷用煤油灯守夜,爷爷用电灯泡守夜,我们现在用智能灯笼守夜,照亮的都是同样的期盼。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妈妈总会端上热腾腾的饺子。咬到包着的"幸运饺"那一刻,所有困意都变成了笑声。这大概就是守岁最神奇的地方:它把"过年"从日历上的一个日期,变成了能摸得着的温暖,闻得到的饭香,看得见的笑脸。就像老家门楹上褪了色的春联,每年覆盖新的红纸,但底下那份对美好的期待,永远鲜亮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