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北,有一条不起眼的老街,青石板缝隙里钻出的野草年年枯荣,而街角那座门楣斑驳的宋家老宅,却静静守着十几代人的故事。
唐代发迹
宋家最早在洛阳留下痕迹,要追溯到唐朝天宝年间。当时祖上宋明远是个走街串巷的绸缎贩子,因在安史之乱中冒险给唐军送粮,得了个小官职。家族传说里总提起他挑着扁担、腰间拴着算盘的模样,后来这算盘成了宋家祠堂的供品,漆都磨没了还在香案上摆着。
宋瓷起家
到了北宋,宋家突然阔绰起来。族谱记载第七代的宋玉山"善陶朱之术",其实就是偷偷学会了汝窑工匠的配方。有年黄河发大水冲垮官窑,宋家趁机低价收坯土,烧出的青瓷虽比不得贡品,却在民间卖得极好。现在洛阳博物馆里那套缺了盖的莲花温酒壶,就是当年他家的货。
元朝隐忍
蒙古人打来时,宋家当家的连夜带人把瓷窑填了。后人发现祖宗留下的账本里,突然多了大量收购药材的记录。原来转行做了药铺,还在方子上故意写错两味药——专治蒙古贵族爱吃的烤羊肉上火症。这招既保了家业,又没真正帮上侵略者,现在老宅地窖里还能找到当年捣药的铜臼。
明清耕读
朱元璋清查富户那会儿,宋家主动捐出大半田产换了个"义门"匾额。后来家族定了规矩:每代长子种地,次子读书。万历年间出了个举人宋知礼,在自家祠堂办了私塾,连佃户的孩子都能来听《三字经》。现在老宅梁上还悬着当年学童挂的破风筝,纸早就烂没了,竹骨子却还在风里晃悠。
近代转型
1907年陇海铁路修到洛阳,宋家十九世的宋启元把祖田抵押了买机器,开了洛阳最早的面粉厂。有年闹土匪,他让人把厂门刷成衙门似的朱红色,土匪真没敢抢。后来抗战时,这厂子白天磨面粉,夜里给游击队修,锅炉房暗格里现在还能摸到弹壳的锈渣。
如今宋家后人散居各地,但每年清明总有人回到老宅,在院角那株老祖宗手植的紫藤下烧纸。藤根拱裂了青砖,新发的枝条却年年攀过墙头,开着淡紫的花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