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是怎么划分 不同的时辰别称是什么

小编

在中国古代,人们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种划分方式不仅方便了古人的日常生活,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个时辰都有独特的别称和寓意,反映了古人对时间的深刻理解。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十二时辰的划分及其别称。

子时:夜半

子时是一天的开始,对应现代时间的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古人称它为“夜半”,因为此时夜深人静,万物沉睡。夜半时分,人们大多已经进入梦乡,只有少数守夜人或文人雅士还在挑灯夜读或沉思。

丑时:鸡鸣

丑时是凌晨1点到3点,别称“鸡鸣”。这个名字来源于公鸡的打鸣声。古人认为,鸡鸣时分是天地间阳气初生的时刻,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此时天色依然昏暗,但勤劳的农民已经开始准备一天的劳作。

寅时:平旦

寅时是凌晨3点到5点,被称为“平旦”。此时天色渐亮,太阳即将升起,大地逐渐苏醒。平旦时分是一天中最清新的时刻,许多人会选择在这个时候锻炼身体或冥想。

卯时:日出

卯时是早上5点到7点,别称“日出”。顾名思义,此时太阳刚刚升起,阳光洒满大地。古人认为日出时分是一天中充满希望的开始,许多重要的仪式和活动都会选择在这个时候举行。

辰时:食时

辰时是早上7点到9点,被称为“食时”。这个名称来源于古人的饮食习惯——此时正是吃早饭的时间。食时分是人们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之一,农民下地干活,商人开张营业。

巳时:隅中

巳时是上午9点到11点,别称“隅中”。隅中意为太阳已经升到天空的一角,接近正午。此时阳光明媚,气温适宜,是一天中工作效率最高的时段之一。

午时:日中

午时是中午11点到下午1点,被称为“日中”。此时太阳高悬头顶,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古人通常会在日中时分休息片刻或享用午餐。

十二时辰是怎么划分 不同的时辰别称是什么

未时:日昳

未时是下午1点到3点,别称“日昳”。昳意为太阳偏西的开始。此时阳光逐渐减弱,气温也开始下降。人们通常会在这个时候继续工作或学习。

申时:哺时

申时是下午3点到5点,被称为“哺时”。哺时的名称来源于古人的饮食习惯——此时是吃晚饭前的小点心时间。哺时分也是一天中社交活动较多的时段。

酉时:日入

酉时是下午5点到晚上7点,别称“日入”。此时太阳落山,天色渐暗。古人认为日入时分是一天的结束时刻,许多家庭会在这个时候团聚用餐。

戌时:黄昏

戌时是晚上7点到9点,被称为“黄昏”。黄昏时分天色完全暗下来,但尚未完全进入黑夜。古人喜欢在黄昏时分散步或与亲友闲聊。

亥时:人定

亥时是晚上9点到11点,别称“人定”。人定意为人们已经安定下来准备休息。此时万籁俱寂,大多数人已经进入梦乡。

通过了解十二时辰的划分和别称,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对时间的细腻观察,还能体会到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这些名称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