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尤其在广东地区,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活动。以下是关于广东七夕节的相关信息。
拜七姐
在广东,七夕节被称为“乞巧节”,是旧时女儿家的大节日。姑娘们会预先准备好各种奇巧的小玩艺,如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称为“拜仙禾”和“菜”。
拜七姐是七夕节的重要习俗,体现了古代女性对智慧和手艺的崇拜。通过这些手工艺品,姑娘们展示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技艺,同时也祈求织女娘娘的庇佑,希望未来能够心灵手巧、家庭和睦。
拜织女和牛郎
七夕节期间,年轻姑娘会拜织女,祈求自己长得美丽漂亮,嫁得一个如意郎君。男童则会祭拜牛郎,纪念他们美好的爱情故事。拜织女和牛郎不仅是祈求爱情美满,也是对古代传说的一种纪念和尊重。通过这些仪式,人们表达了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拜魁星
七夕节也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主宰文章兴衰。读书人会在七夕这天拜祭魁星,祈求考运亨通、功成名就。拜魁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学问和功名的重视。通过祭拜魁星,学子们希望能够得到神灵的保佑,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
拜床母
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传说七月七日是其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会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拜床母体现了家庭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关心和期望。通过祭拜床母,家长们希望孩子能够得到神灵的庇护,健康成长。
用苹婆供奉
在广东民间,每年的七月初七“乞巧节”都用苹婆来供奉。苹婆是岭南珍稀果品,因其名字来自梵语,且因七月初七又是牛郎与七姐相聚日,所以又称之为“七姐果”。
用苹婆供奉不仅是对神灵的敬仰,也是对家人的祈福。苹婆作为珍稀果品,其供奉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人的关爱。
七夕取水
在广东肇庆,七夕节有到河里担水回家的习俗,称为“七夕水”。广宁人认为这天的河水特别清凉,用来洗身可以祈求孩子们强健平安。七夕取水习俗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通过取“七姐水”,人们希望得到神灵的庇佑,保佑家人健康平安。
染指甲
在广东部分地区,七夕节有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的习俗,传说这样可以年轻美丽,并对未婚女子尽快找到如意郎君。染指甲习俗不仅是对个人外貌的装饰,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通过染指甲,年轻女子希望以最美的姿态迎接未来。
广东七夕节的习俗丰富多彩,涵盖了拜七姐、拜织女和牛郎、拜魁星、拜床母等多个方面。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代女性对智慧和手艺的崇拜,也反映了家庭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关心和期望。七夕节还有其他独特的习俗,如用苹婆供奉、七夕取水、染指甲等,这些习俗共同构成了七夕节的丰富文化内涵。
广东七夕节的传统习俗包括:
1. 用苹婆来供奉:苹婆,亦称“七姐果”,是岭南地区的珍稀果品,通常在七月初七前后上市。人们相信在这一天供奉苹婆,可以祈求七夕的祝福。
2. 拜七姐:这是广东地区七夕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姑娘们会提前准备各种奇巧的小玩艺,如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的花果、仕女、器物等,并在七夕当晚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以祈求智巧和好运。
3. 七夕取水:在肇庆等地,七夕节有“落坑洗白白”、“到河里担水回家避邪”的习俗。人们认为农历七月七日的河水特别清凉,称之为“七姐水”,用此水洗身可以冲去污浊,祈求孩子们强健平安。
4. 泛舟游石门沉香浦:旧时,广州地区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人们相信这一日是“仙女淋浴日”。
5. 用脸盆接露水:七夕节流行用脸盆接露水,认为这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对小孩煎药杀虫效果也好。
6. 染指甲: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在七夕节用花草染指甲,传说这不仅可以年轻美丽,还能帮助未婚女子找到如意郎君。
7. 泡七色花水:在惠州,有七夕泡七色花水的习俗。七色花包括米兰花、玉兰花、香花草、茉莉花、玫瑰花、康乃馨、大红花等,人们相信在七夕午夜时,仙女会施下仙水,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主要是为了拜祭“七姐”(即织女),她被视为纺织业者、情侣、妇女和儿童的保护神。
广东七夕节的美食包括:
1. 七姐饼:由糯米粉或面粉制作,外形小巧玲珑,内馅丰富多样,如豆沙、莲蓉、花生等,口感软糯,甜而不腻。
2. 菱角:生长在水中,外壳坚硬,果肉洁白如玉,形状独特,两头尖尖,中间鼓起,象征着聪明伶俐。
3. 五子:即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这些食材都有着各自的象征意义,如桂圆象征团圆,红枣寓意红火等。
4. 濑粉:用大米制作而成,口感爽滑有劲道,配上鲜美的汤底和丰富的配菜,如烧鹅、叉烧、鱼丸等。
5. 七夕饭:由糯米饭、花菇、鲍鱼和瘦肉等美味配料制成,被认为是七夕节必吃的食物之一。
6. 巧果:一种用粘米糕和豆沙制作的小点心,形状各异,十分可爱,吃巧果也被认为能增加智慧和灵巧。
7. 巧芽面:用豆芽做好的豆芽汤作为面的浇头,面条选择手擀面,寓意着家人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