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阳光总是格外热情,像一把金灿灿的刷子,把天空涂抹得透亮。人们摇着蒲扇躲在树荫下,蝉鸣声一阵高过一阵,仿佛在提醒:这一年中最长的白昼,藏着老祖宗留下的饮食智慧。
夏至面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北方人家家户户的案板上,擀面杖滚得欢实。筋道的手擀面过凉水,浇上西红柿鸡蛋卤或麻酱黄瓜丝,吸溜一口,暑气消了大半。老辈人说,面条顺溜,寓意日子顺畅,长长的面条还拴住了福气不溜走。
荔枝蘸酱油
岭南的夏至透着甜滋滋的怪趣。剥壳的荔枝肉往酱油碟里一滚,琥珀色的酱汁裹着白玉般的果肉,咬下去甜咸爆汁。阿婆笑着念叨:“夏至食荔,一年无弊”,也不知是馋嘴找借口,还是真信了这酸甜咸鲜能驱百病。
豌豆糯米饭
江南灶台上飘着竹叶香,青豌豆、腊肉丁和糯米在灶头焖得油亮。小孩踮脚偷掀锅盖,被热气扑得眯起眼。这锅饭藏着讲究:豌豆圆润似珍珠,象征圆满;糯米黏连,寓意家人团聚不散。
夏至蛋
湖南妈妈们大清早就煮好红壳鸡蛋,用彩线编成小网兜挂在孩子胸前。“夏至吃蛋,石板踩烂”,孩子们比着谁的蛋壳硬,碎了的蛋壳要踩在脚下——据说这样能练就铁打的身子骨。
凉拌莴笋丝
四川人家的泡菜坛子边,总搁着一盆冰镇莴笋丝。刀背拍碎的莴笋拌上辣椒油,脆生生地带响。夹一筷子就着稀饭,汗珠子还没冒出来,先被这口爽脆逼退了三分暑意。
冬瓜薏米汤
广东阿妈端着白瓷碗追着孩子喂:“饮汤啦!冬瓜祛湿,薏米醒脾。”乳白的汤里浮着粉红的赤小豆,喝下去像吞了一汪清泉,连舌根都泛着淡淡的草木香。
暮色渐浓时,各家餐桌摆得花花绿绿。其实吃什么不打紧,要紧的是那些藏在食物里的念想——用酸甜苦辣咸调和着四季,把平安健康的盼头,一口口吃进肚子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