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冬日的暖阳斜斜地映在窗棂上,家家户户的门楣贴起红艳艳的春联,空气中飘着腊肉的香气。三个许久未见的老友围坐在炉火旁,杯中茶烟袅袅,不知谁突然笑着问:"春节三人聚首,猜个字谜如何?"
谜底:众
解字如见人
这谜面听着简单,却藏着巧思。"春节"二字里藏着"三人",可不就是"众"吗?你看,"春"字的右半边是"日",而"节"字的下部是"卩",但若把"春"拆开,上半部分的三横一撇一捺,像极了三个小人儿手拉手;"节"字的竹字头,也似三人并肩而立。合在一起,"众"字便跃然纸上——三"人"成众,热热闹闹,恰似这团圆时节里挤满长辈的客厅,或是街头巷尾拜年的人潮。
生活里的"众"
想起小时候过年,最盼的就是亲戚们聚齐。大人们围着八仙桌包饺子,孩子们在院子里放鞭炮,连邻居家的狗都凑过来摇尾巴。那时不懂"众"字的含义,只觉得人多就是欢喜。如今再细想,"众"字三"人"并非简单叠加:上面的人领着方向,下面的人托着根基,中间的人连着两头——就像家里长辈张罗年货,年轻人忙着贴福字,小孩儿负责捣乱,缺了谁都不成个团圆。
文化的温度
老祖宗造字时,早把智慧藏进笔画。"众"字不单指人多,更透着股齐心协力的劲儿。你看春节的庙会,舞龙的汉子们脚步一致,鼓点如雷;祠堂里的祭祖仪式,长幼有序,鞠躬的弧度都分毫不差。这些场景,不正是"众"字活过来的模样?就连年夜饭桌上互相夹菜的筷子,也在空中划出个无形的"众"字——你添块鱼,我舀勺汤,温情全在里头。
炉火渐弱,谜底揭晓后,老友们相视一笑。窗外传来零星的爆竹声,仿佛在应和这个"众"字。原来最暖的字,早就在我们手心里攥着:三人为众,众志成城,而团圆,永远是春节最浓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