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宋氏家族 宋氏家族何以成为洛阳名门

小编

洛阳城的老街上,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朱门大宅的匾额早已斑驳,唯独"宋府"二字金漆未褪。每逢清明,总见白发老者带着孙辈在宋氏祠堂前驻足,讲述着这个家族如何从卖豆腐的小贩,一步步成为洛阳城最显赫的名门。

善抓机遇

宋家发迹的故事要从一筐发霉的黄豆说起。明朝万历年间,祖上宋老憨发现霉变的黄豆竟能做成鲜美酱料,便推着独轮车沿街叫卖"宋记霉酱"。恰逢洛阳水患后疫病流行,这种发酵食品因耐储存又开胃,意外成了救命粮。宋家抓住机会,用三年时间在城东建起第一家酱坊,从此"宋酱"成了洛阳人饭桌上离不开的味道。

乐善好施

清乾隆年间黄河决堤时,宋家粮仓前支起的十口粥锅至今仍被老人们津津乐道。当时家主宋秉义不仅开仓放粮,还让伙计们把酱菜坛子搬到堤坝上给抗洪民工下饭。更绝的是洪水退后,宋家借钱给灾民从不收利,只要借据上按个红手印。这些印满手印的账本后来成了宋家最好的"信誉证书",连官府采买都要先看他们家的"红印簿"。

诗书传家

走进宋家老宅,中堂悬着的不是常见的"福"字,而是"酱香伴墨香"的匾额。第六代家主宋砚之特立独行,在酱坊后院盖起藏书楼,规定子弟背不出《论语》不准学算账。光绪年间,宋家出了个爱写诗的举人宋云鹤,他把酱料配方编成《调味百韵歌》,洛阳城的酒楼后厨至今还传唱着"春曲夏晒秋收露,冬藏老酱胜新醋"的秘方口诀。

洛阳宋氏家族 宋氏家族何以成为洛阳名门

与时偕行

民国初年洋货冲击时,宋家第七房媳妇李玉蓉做了一件轰动全城的事——她穿着旗袍在火车站摆摊,用青花瓷小碟装试吃的酱料。当别人还在用陶罐散装时,宋家率先推出玻璃瓶装酱料,瓶身上烫金的牡丹图案成了最早的"商标"。抗战时期,他们更把酱坊改成药品作坊,用发酵技术生产医用酒精。

如今宋氏企业的自动化车间里,白发老师傅仍坚持用古法培养曲种。那些摆在博物馆里的老账本、旧匾额,和超市货架上的创新产品,共同诉说着一个道理:所谓名门,不过是把寻常事做得不寻常,把简单事坚持千百遍。就像宋家祠堂那副褪色的对联写的——"一勺酱汁知冷暖,半间书房见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