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的早晨,街坊邻居家都静悄悄的,往年这时候早就锣鼓喧天互相串门了。李奶奶端着热茶站在门口张望,心里直嘀咕:"这初三不拜年的老规矩,到底藏着什么讲究?"
初三不拜年原因

老一辈人常说"初一早,初二忙,初三睡到饱"。相传这天是"赤狗日",出门容易冲撞凶神。还有个有趣的说法:初三晚上老鼠娶亲,人们早早熄灯避让,自然没法招待客人。现在年轻人虽不信这些,但趁这天歇歇脚、陪陪家人,倒成了新习俗。
拜年送礼门道
拎着礼物走亲戚,关键要送到心坎上。给老人选核桃粉、芝麻糊最实在,包装喜庆的杂粮礼盒也体面。去有小孩的家庭,带盒进口巧克力准没错,再塞个小红包更讨喜。关系近的闺蜜兄弟,直接送车厘子、草莓这类当季鲜果,大伙围着茶几边吃边聊才热闹。
养生礼品走俏
这两年刮起健康风,超市里卖得最好的要数西洋参礼盒,铁皮枫斗颗粒也常见。王阿姨去年收到女婿送的阿胶糕,逢人就夸:"这孩子细心,知道我冬天手脚凉!"不过要注意,送中药材得先打听对方体质,别让好意变负担。
手工心意加分
大学生小林今年别出心裁,给爷爷奶奶做了电子相册。二老戴着老花镜,把孙子从小到大的照片翻了十几遍。张大姐腌的糖蒜、李叔酿的杨梅酒,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土特产",往往比商场千元礼盒更让人惦记。
忌讳要注意
钟表谐音"送终",再高档的手表也别春节送。上海人忌讳"苹果"寓意"病故",广东人避讳"空钱包"。有个趣事:去年老周给客户送梨,对方脸色突变——原来做生意最怕"分离"!
窗外的雪渐渐停了,小区里开始有三两孩童嬉闹。无论是否出门拜年,那份牵挂总在心间。礼物的价值不在价格标签,而是推开门时那句"给您拜年啦"带来的暖意。就像妈妈包的韭菜饺子,馅里裹着的都是时光沉淀的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