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全国都有名的周村烧饼的来历

小编

周村烧饼是中国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的一种传统小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下面将详细介绍周村烧饼的来历及其发展历程。

起源与命名

起源:周村烧饼源于汉代的“胡饼”,东汉末年刘熙在《释名》中解释为“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沍也,亦以胡麻著上也”。胡饼是覆以芝麻的面饼,这与今天的烧饼是一样的。

命名:周村烧饼因产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而得名,其外形圆而色黄,正面贴满芝麻仁,背面酥孔罗列,薄似杨叶,酥脆异常,俗称“瓜拉叶子烧饼”。

发展与演变

明朝中叶:周村成为商贸重镇,胡饼炉传入周村,饮食店师傅们根据焦饼薄香脆的特点,采用上贴烘烤胡饼的方法,创造出大酥烧饼。

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郭云龙在周村创办“聚合斋”,经过多次改进,创造出具有浓郁特色的酥、香、薄、脆周村大酥烧饼。

传统工艺

手工制作:周村烧饼以传统工艺精工制作而成,为纯手工制品,有“酥、香、薄、脆”四大特点。

制作工艺:周村烧饼的制作包括选料、配料、混炼、分坯、揉剂、延展、着麻、烘烤、质检、包装等10道工序。

现代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周村烧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入选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优秀文化体验项目。

品牌化与规模化:周村烧饼如今开始了专业化规模生产,配方更为科学,设备更加先进,工艺更趋规范。

主要原料

原料:周村烧饼以小麦粉、白砂糖、芝麻为主要原料,制作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盐或糖,形成咸甜两种口味。

风味:烧饼有咸、甜两味,甜的香甜可口,久食不厌;咸的开人食欲,令人不忍释手。还有五香、奶油、海鲜、麻辣、新鲜蔬菜等多个系列品种。

制作工艺

和面:选用优质的小麦粉,加上适量的水,经过充分的揉捏与发酵,形成光滑的面团。

油酥:使用自制的油酥,为烧饼增添层次感,使得外皮更加酥脆。

烘焙:传统的周村烧饼通常是用炉火烘烤而成,这不仅赋予了烧饼均匀的温度,还保持了其内馅的水分,让每一口都能感受到烧饼的鲜嫩与香气。

文化传承

博物馆与体验:淄博市建成周村烧饼博物馆,将其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基地,让各族游客在了解周村烧饼的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

品牌推广:周村烧饼通过线上推广、参加美食博览会等方式,不断扩大其影响力,成为国宴、招待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的“指定食品”。

挑战与未来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面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挑战时,周村烧饼通过注重食材选择与质量提升,力求在保留传统工艺的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创新发展:现代社会中,周村烧饼不仅在传统口味上不断创新,还结合现代饮食习惯,开发出新的品种和吃法,如烧饼卷等。

周村烧饼不仅是一种传统小吃,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通过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周村烧饼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讲述:全国都有名的周村烧饼的来历

周村烧饼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源于丝绸之路上的“胡饼”。以下是关于周村烧饼历史渊源的详细说明:

周村烧饼的起源

源于汉代“胡饼”:周村烧饼起源于汉代的“胡饼”,即芝麻烧饼。东汉末年刘熙在《释名》一书中解释为“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沍也,亦以胡麻着上也”。溲,就是浸泡、和面的意思;“大漫沍”指形状大而平整;胡麻,即芝麻,相传张骞得其种于西域,故名。从原料上看,胡饼就是覆以芝麻的面饼,这与今天的烧饼是一样的。

明朝中叶的演化:明朝中叶,周村商贾云集,各种小吃应时而生。一种名为胡饼炉的烘烤设备传入周村,饮食店的师傅们根据焦饼薄香脆的特点,用上贴烘烤胡饼的方法,创造出了大酥烧饼。

周村烧饼的发展

清朝中期的改良:清朝中期,周村已经是商贾云集的“旱码头”。当时流行着两种叫作“糖薄脆”“面薄脆”的点心,很受消费者欢迎。桓台人郭云龙原是一家传统烧饼铺的学徒,出徒后又在店内从业数年,师傅资助他在周村油店街设立“聚合斋”。郭云龙初时仍是制作传统的吊炉芝麻烧饼,做的烧饼分量足、口感好、火色适中,买卖红火。后来,他注意到妇女们摊煎饼时,有时剩下点磨糊,往往就掺上些芝麻,烙成香脆的焦饼喂小孩,他从中受到启发,也试着把烧饼往薄里揉,烤出来后,果然香脆爽口,与众不同,比传统烧饼更受消费者的欢迎。后来,郭海亭协助父亲郭云龙撑起了“聚合斋”的店面。当时的烧饼中间薄,周边较厚且不整齐,形似木耳,故称其为“木耳边烧饼”。郭海亭在力求“薄”上做文章,经过长期实验,将原来的擀剂子改为用手来延展,终于去掉烧饼的“木耳边”,使之变得犹如薄纸一般,成功制出薄、酥、香、脆的大酥烧饼。又将过去的线捆扎改为印有字号的纸包装,既美观大方,又便于携带,此工艺和包装沿用下来,备受人们欢迎。

清末至民国的传承:清末,周村烧饼通过在北京的周村商人传入宫廷,清摄政王载沣曾多次调贡周村烧饼,周村烧饼也因此成为名吃贡品。1904年,胶济铁路开通后,大酥烧饼成为商贾过客的应时点心而广为流传,周村商界的“八大祥”专门订购作为礼品,通过铁路成箱发往埠外各地。

周村烧饼的现代发展

文化传承与创新:如今,周村烧饼不仅在当地受欢迎,逐渐也走出山东,成为全国知名的美食。这背后,不仅是人们对美味的追求,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播。许多地方的美食爱好者开始研究烧饼的制作方法,结合本地的特色,创新出适合当地口味的烧饼变种。例如在现代城市中,很多年轻人选择在咖啡馆或小餐馆中融合周村烧饼作为茶点,甚至打造“烧饼卷”这样的新派吃法,赋予这道传统美食新的生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8年,周村烧饼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传承和推广这一传统美食,2011年,周村烧饼博物馆正式开馆,游客可以现场观看制作过程,品尝新鲜出炉的烧饼。

周村烧饼的制作工艺和独特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悠久:周村烧饼源于汉代,成于晚清,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汉代的“胡饼”,并在明朝中叶与西域的胡饼制作工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大酥烧饼。

2. 纯手工制作:周村烧饼采用传统工艺,纯手工制作。制作过程包括和面、延展成型、着麻、贴饼、烘烤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3. 薄、酥、香、脆:周村烧饼以“薄、酥、香、脆”四大特点著称。烧饼薄如纸片,酥脆异常,入口即碎,香满口腹。这种独特的口感得益于精细的原料和独特的烘烤工艺。

4. 多样化的口味:周村烧饼有甜、咸等多种口味。甜味烧饼表面覆盖着细腻的糖粒,香甜可口;咸味烧饼则撒上细盐和芝麻,咸香适中。

5. 文化传承与创新:周村烧饼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文化的象征。近年来,周村烧饼通过创新口味和包装设计,结合旅游和文化产业,不断扩大其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美食。

周村烧饼是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的著名特产,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而闻名。以下是周村烧饼的著名品种和口味:

著名品种

大酥烧饼:周村烧饼的代表品种,薄如蝉翼,酥脆可口。

甜味烧饼:表面覆盖细腻的糖粒,香甜可口。

咸味烧饼:撒上细盐和芝麻,咸香适中。

口味

甜味:香甜可口,久食不厌。

咸味:开胃食欲,令人难以忘怀。

五香、奶油、海鲜、麻辣:多种口味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