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端”字不仅代表了节日的起始和开端,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端午节的各种人物纪念说也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纪念。
开头和初始的意思
“端”在古汉语中有“开头”和“初始”的意思。端午节被称为“端五”,即五月的第一个五日,象征着一个月的开始。
每月的前五个五日分别称为“端一”、“端二”、“端三”、“端四”和“端五”,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
时间和日期的表示
农历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因为五月初五是午月的第一天,午时又是阳辰,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端阳”。
由于“午”与“五”同音,端午节也可以称为“重五”或“重午”。
纪念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因忧国忧民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五月五日划龙舟、吃粽子等。
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离骚》等不朽诗篇深深影响了后世,使得纪念屈原的说法成为端午节主流。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忠臣,因直言进谏被陷害,最终自尽。人们传说他在五月五日投江,因此端午节也有纪念他的说法。
伍子胥的故事在江浙一带流传甚广,尤其是在苏州地区,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习俗较为普遍。
纪念曹娥
曹娥是东汉时期的孝女,为了寻找父亲的尸体,她在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她的孝节,在端午节举行各种活动。
曹娥的故事在绍兴一带广为流传,曹娥墓和曹娥镇都以她的名字命名,体现了人们对她的敬仰。
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的贤臣,因不愿接受赏赐而隐居山林,最终因火焚而死。人们传说他在五月五日去世,因此端午节也有纪念他的说法。
介子推的故事主要在山西一带流传,纪念介子推的习俗在一些地区也有体现。
端午节的“端”字象征着开始和初始,代表着五月的开端。端午节的各种人物纪念说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纪念,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广泛和深远。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孝节等美德的重视。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纪念屈原说:这是最为广泛流传的传说。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因政治斗争被流放,最终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为了纪念他,人们在五月初五进行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活动。
2. 纪念伍子胥说: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因父兄被杀,投奔吴国,助吴伐楚,最终在吴国被赐死。他的尸体在五月初五被投入大江,因此端午节也被视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3. 纪念曹娥说:曹娥是东汉时期的孝女,因父亲溺于江中,她在五月初五投江寻父,最终抱出父尸。后人为了纪念她的孝行,在五月五日举行祭祀活动。
4. 纪念介子推说:介子推是春秋时期的晋国贤臣,因不满晋文公的统治,隐居山林,最终在五月初五被烧死。为了纪念他,人们在端午节禁火寒食,吃粽子。
5. 恶月恶日驱避说:在先秦时期,五月被视为“恶月”,五日是“恶日”,人们在这一天进行驱邪避疫的活动,以保家宅安宁。
6. 夏至说:有学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至,是为了庆祝夏季的到来,进行祭祀活动。
这些传说反映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不同地区可能侧重于不同的纪念对象,但共同体现了人们对忠诚、孝道和爱国精神的崇敬。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包括:
1.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源于古时楚国人划船追赶拯救屈原的传说。
2.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象征性食物,传说是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遗体而投入江中。
3. 挂艾草与菖蒲:人们在家门口挂艾草和菖蒲,以驱邪避疫,保家宅安宁。
4. 饮雄黄酒:雄黄酒被认为有驱毒避邪的作用,人们在端午节饮用,以求健康平安。
5. 戴香囊:香囊内装有芳香中药,佩戴在身上可以驱虫避瘟,保身体健康。
6. 吃咸鸭蛋:端午节吃咸鸭蛋有祛毒保平安的寓意,是南方地区的传统习俗。
7. 栓五色丝线:用五种颜色的丝线系在手腕或脚腕上,寓意辟邪驱瘟,保佑平安。
8. 放纸鸢:在南方地区,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有驱邪避疫的寓意。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屈原在端午节的传说主要涉及他投江自尽的悲壮故事以及人们为纪念他而举行的各种活动。以下是关于屈原在端午节的相关传说:
屈原投江自尽
背景: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因主张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而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最终被流放到沅、湘流域。
投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写下绝笔作《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纪念屈原的习俗
龙舟竞渡: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划船捞救,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以纪念屈原的英勇和爱国情怀。
吃粽子: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喝雄黄酒:人们将雄黄酒倒入江中,以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的尸体,后来也成为了端午节的传统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