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根据《劳动法》和相关法规,端午节当天加班的劳动者有权获得三倍工资。
法律规定
法定节假日的定义: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农历端午当日放假1天。
放假安排:通常情况下,端午节放假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当天,有时会结合周末进行调休,形成连续的假期。
历史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端午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国际认可: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凸显了其文化重要性。
法律依据
《劳动法》规定:根据《劳动法》第四十四条,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具体规定:端午节当天加班的劳动者享有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这不包括正常应发的工资。
计算方式
计算公式: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 = 月工资收入 ÷ 21.75 × 300% × 加班天数。其中,月工资收入除以21.75是天数换算系数。
适用范围:无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劳动者,法定节假日加班都应支付三倍工资。
实际执行
争议与解释:虽然法律规定法定节假日加班必须支付三倍工资,但在具体执行中,部分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解释和做法。例如,是否将正常工资计入三倍工资的计算基数存在争议。
维权途径:如果用人单位未支付法定节假日加班的三倍工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或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申诉。
端午节是中国的法定节假日,劳动者在当天加班有权获得三倍工资。法律明确规定了法定节假日加班的报酬标准,尽管在实际执行中可能存在一些争议,但劳动者可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是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这个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期间常见的传统习俗包括:
1.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后来演变成赛龙舟的活动。
2.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传说中最初是为了防止鱼虾噬咬屈原的遗体,后来成为端午节的象征。
3. 挂艾草和菖蒲:在端午节,人们会在门口挂艾草和菖蒲,认为这样可以驱散邪气,保家宅安宁。
4. 佩香囊:香囊内装有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佩戴在身上可以驱虫避瘟,保身体健康。
5. 饮雄黄酒:雄黄酒有驱毒避邪的作用,古人认为在端午节饮用可以驱除疾病,保平安。
6. 系五色丝线: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系在孩子的手腕或脚踝上,寓意祈福纳祥,保佑孩子平安健康。
7. 采药:端午节期间,人们会采集草药,认为端午日的草药药性最强,可以用来驱病辟邪。
8. 沐兰汤:用艾草、菖蒲等草药煮水沐浴,可以驱除邪气,净化身体。
9. 斗草:斗草是一种传统的游戏,孩子们会互相比赛,看谁采的草最多或最奇特。
10. 画额:用雄黄酒在孩子的额头画“王”字,寓意驱除邪魅,保孩子平安。
以下是一些适合端午节家庭聚餐的食谱推荐:
1. 清蒸鸡:选择一只新鲜的鸡,清洗干净后用盐焗鸡粉和米酒腌制,然后上锅清蒸,保持鸡肉的原汁原味。
2. 蒜蓉粉丝蒸大虾:大虾去壳去虾线,粉丝用温水泡软,将蒜蓉、生抽、蚝油等调料拌匀后涂抹在大虾上,蒸熟后撒上葱花。
3. 红烧带鱼:带鱼清理干净后切段,腌制入味,煎至两面金黄后加入调料焖煮,最后撒上葱花。
4. 黄豆猪蹄汤:猪蹄切块焯水,与泡好的黄豆一起炖煮,加入姜片、料酒等调料,炖至猪蹄软烂。
5. 卤牛肋排:牛肋排清洗干净后腌制,加入卤汁炖煮至软烂,取出后撒上香菜。
6. 酸辣土豆丝:土豆切成细丝,焯水后与蒜泥、干辣椒等调料快速翻炒,酸辣可口。
7. 荷塘小炒:搭配木耳、山药、荷兰豆等蔬菜,清炒后调味,清淡可口。
8. 笋尖老鸭汤:老鸭与笋尖一起炖煮,汤鲜味美,营养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