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姓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姓氏,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以下将详细介绍及姓的来源、演变和现状。
源于黄帝之后
及姓出自黄帝之后,为周文王姬昌后裔。根据《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其中就有箴姓。箴姓滑国被灭后,箴姓贵族四处分散,部分迁至汲水一带,省去“氵”偏旁简称及氏。
这种说法表明及姓与黄帝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反映了古代氏族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组织形式。及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显示了其深厚的历史背景。
源于子姓
及姓也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时期箴氏诸侯国滑方及邑。商纣王的独生子武庚举兵反周,箴姓滑国参与其中,周公旦灭滑国后,将其故地封予姬姓亲族。部分箴姓贵族迁至汲水一带,省去“氵”偏旁简称及氏。
这种说法进一步丰富了及姓的来源,显示了及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子姓的加入表明及姓在商朝时期已经存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散。
源于姬姓
及姓还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汲邑。周公旦平定武庚之乱后,将部分商遗民分封给了卫康叔。卫国君主卫宣公将其儿子安排在汲邑居住,其后代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汲氏,部分人后来简改为及氏。
这种说法显示了及姓在春秋时期的分布和演变。姬姓的加入进一步巩固了及姓在中原地区的地位,反映了古代氏族社会中的封邑制度。
源于官位
及姓还源于西周时期的官位。及人是两周时期对专职缉拿盗寇逃犯等的捕人,相当于后世的捕快。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及人氏、捕人氏等,后简改为单姓及氏。
这种说法揭示了及姓与古代官职的关联,显示了及姓在社会职能中的重要作用。官职称谓的演变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
姓氏的简化与变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姓逐渐形成了许多分支和变体。例如,有人在明朝时期成为了乞丐,为了避免被官府追捕,故意改名为“丐及”;有人在清朝时期移民到美国,为了方便交流,将“及”字简化为“暨”。
姓氏的简化和变体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文化适应的过程。这些变体不仅显示了及姓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人们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生存策略。
地理分布的变化
及姓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也在不断变化。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大约有几千人姓及,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地理分布的变化显示了及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迁徙和流动。这种分布变化不仅反映了人口流动的历史趋势,也显示了及姓在不同地区的生存和发展情况。
人口数量与分布
及姓并不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姓氏,但在一些地区仍然可以找到它的踪迹。全国范围内大约有几千人姓及,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尽管及姓不是一个大姓,但其分布广泛,显示了及姓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这种分布也反映了及姓在不同地区的文化适应和生存策略。
历史名人与现代分布
历史上著名的及姓人物包括明朝大臣及宦和著名职业教育家及云华等。现代及姓主要分布在河北省的石家庄市、衡水市武邑县、泊头市交河镇、献县、任丘市、邢台市宁晋县、廊坊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天津市武清区,北京市的海淀区等地。
历史名人的存在显示了及姓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现代分布则反映了及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延续和发展,显示了及姓在当代社会的生存活力。
及姓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其来源包括黄帝之后、子姓、姬姓和官位等。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及姓形成了许多分支和变体,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分布。尽管及姓不是一个大姓,但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广泛的分布显示了其在中华民族中的重要作用。
及姓在中国历史上的分布情况主要如下:
1. 商朝时期:有“及”氏之族或方国名,可能源自商朝时期的箴氏诸侯国滑方及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2. 周朝时期:春秋时晋国大夫以采邑名传有“及”氏,可能源自晋国的边境小镇及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3. 汉朝及以后:及姓族人逐渐在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繁衍,如河北清河、山东菏泽等地均有及姓分布。
4. 明朝时期:有记录显示及姓族人因战乱等原因迁徙至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哈尔滨等地。
5. 现代分布:及姓主要分布于河北省的石家庄市、衡水市武邑县、泊头市交河镇、献县、任丘市、邢台市宁晋县、廊坊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天津市武清区,北京市的海淀区等地。
及姓虽然是一个相对罕见的姓氏,但在历史长河中,也涌现出了一些杰出的代表人物。以下是一些及姓的著名历史人物:
明朝大臣及宦
及宦:明朝时期的著名大臣,以正直和才干著称,曾在朝廷中担任要职,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
职业教育家及云华
及云华:近代著名的职业教育家,致力于教育事业,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及邑
及邑: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地名,后来成为晋国大夫的封邑,其后代以封邑名称为氏,形成了及姓的一支。
商朝箴氏诸侯国滑方及邑
滑方及邑:商朝时期箴氏诸侯国滑方的一个地名,后来成为及姓的来源之一。
西周时期官吏乁人
乁人:西周时期的官吏,负责缉拿盗寇逃犯等事务,相当于后世的捕快,其后代以官职称谓为氏,形成了及姓的一支。
及姓的起源与演变涉及多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1. 黄帝之后:及姓可能源自黄帝的后裔,属于箴姓的分支。据《国语·晋语》记载,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个得姓,箴姓是其中之一。箴姓滑国被灭后,其后人迁徙并改姓为汲,再后来有人省去“氵”偏旁,成为及姓。
2. 商朝箴氏滑国:商朝时期,箴氏在滑方(今河南滑县)建立了诸侯国。周成王时期,周公旦平定了武庚的叛乱,灭了箴姓滑国,并将其故地封给了姬姓亲族。箴姓贵族四处分散,其中有人迁至汲水一带(今河南汲县),改称汲氏,后简化为及氏。
3. 春秋时期晋国及邑:春秋时期,及邑是姬姓滑国的一个地名。晋襄公元年(公元前627年),滑国为秦国所灭,晋国乘机占领其故地,将及邑封赐给晋国大夫,其后裔以封邑名称为氏,称为及氏。
4. 卫国汲邑: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卫宣公将他的儿子公子汲安排在汲邑(今河南卫辉)居住。公子汲的后代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的,称为汲氏,后来有人避战乱,将“汲”字省去“氵”偏旁,改为及氏。
5. 明朝移民:明洪武年间,河北枣强的及姓族人迁徙至山东滨州,建立了及家村。这是及姓在明朝时期的一次重要迁徙事件,促进了及姓在山东地区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