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为什么叫除夕 除夕的由来是什么

小编

除夕,也称为大年夜,是中国农历年最后一天的夜晚,标志着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关于除夕为什么叫除夕,以及除夕的由来,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除夕”字面意义

“除夕”的字面意义:除夕,意为“岁除之夜”,其中“除”意为去除、更替,“夕”指夜晚。除夕可以理解为“岁末的夜晚”,即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名称的起源:除夕的名称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逐除”习俗,当时人们在一年的末尾举行“大傩”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

传说中的由来

年兽传说:最著名的传说是关于“年”的怪兽。据说“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到年末就会上岸或出山破坏农作物、攻击人畜。人们发现红色可以驱赶“年”,于是在门上贴上红色对联,点燃爆竹来驱赶“年”。

夕怪兽传说:另一种传说是关于一种名叫“夕”的怪兽,会在年三十这天晚上出现,袭击村庄。人们通过放烟花爆竹、打出大红灯笼来吓走“夕”怪兽。

古代历法的确定

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采用太初历,正式确定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为岁末,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从而确立了除夕的时间。

南北朝时期:除夕守岁的习俗始自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一天彻夜不眠,称为“守岁”,以驱除邪祟,迎接新年的到来。

历史文献记载

《吕氏春秋》:东汉高诱在《吕氏春秋注》中提到,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风土记》:西晋周处在《风土记》中记载了除夕夜的守岁、吃年夜饭等习俗,这是关于除夕的最早文献记载之一。

团圆饭

年夜饭: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这顿饭富含各种象征性的食物,如鱼(年年有余)、饺子(招财进宝)等,意味着吉祥、团圆和丰收。

祭祀祖先:除夕是祭祖的重要日子,人们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守岁

守岁的意义:守岁是指在除夕夜守候到新的一年到来,以此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这个习俗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代演变:现代社会中,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守岁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许多家庭会在除夕夜聚在一起,观看春晚、玩桌游等。

其他习俗

贴春联:家家户户会在除夕前贴上春联,寓意吉祥如意,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放鞭炮:除夕夜放烟花爆竹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习俗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年”怪传说,人们通过燃放爆竹的响声来驱赶“年”怪,保障新一年的平安顺利。

线上庆祝

互联网互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线上方式庆祝除夕。他们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年夜饭的照片、观看线上春晚、参与线上互动游戏等。

文化创新:现代人在传承传统习俗的也在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例如,一些地方会举办以除夕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民俗展览、传统手工艺体验等。

除夕为什么叫除夕 除夕的由来是什么

地方特色

各地习俗:不同地区的除夕习俗各有特色。例如,扬州人吃风鸡,四川人吃川味香肠,湖北人吃“三全”宴,广东人吃蚝豉等。

现代融合:现代社会中,除夕的庆祝方式不仅保留了传统习俗,还融入了新的元素,如家庭游戏、观看电影、享受精致晚餐等。

除夕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其名称来源于“岁除之夜”,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夕的习俗包括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放鞭炮等,这些习俗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除夕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演变,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但其核心仍然是团圆、纪念和祭祀。

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习俗:

1. 年夜饭:除夕夜的年夜饭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餐桌上通常会摆满丰盛的菜肴,如鱼、肉、年糕等,象征着团圆和富饶。

2. 贴春联:春联是用红纸写上吉祥话语,贴在门上的装饰,意在祈求新的一年好运和幸福。

3. 贴窗花和福字:窗花是剪纸艺术的一种,常用于装饰窗户,增添节日气氛。福字则倒贴,寓意“福到”。

4. 祭祖:除夕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家人会聚在一起,向祖先致敬,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

5. 守岁:除夕夜,家人会聚在一起等待新年的到来,这一习俗称为“守岁”,象征着长寿和团圆。

6. 放爆竹:放爆竹是除夕夜的传统活动,用以驱赶邪灵,迎接新年的到来。

7. 压岁钱:长辈会给孩子们压岁钱,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茁壮成长。

这些习俗体现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对家庭团圆的重视。

除夕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刻,人们会遵循一些传统的禁忌,以祈求新年的平安和顺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除夕夜禁忌:

随意乱倒污水、垃圾:据说这样会溅洒到神灵身上,惹神灵恼怒,降祸于人。

忌剩下浆糊:腊月里贴窗花、对联剩下的浆糊不能留,以免来年的日子越过越糊涂。

进餐忌讳有人来串门: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特别是有人来串门,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不能动“鱼”: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

忌过早睡觉:守岁,其实就是在除夕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零点必须回家:一家人会在零点前回到家,一起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些禁忌反映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虽然这些禁忌可能没有科学依据,但它们是民间习俗的一部分,体现了人们对和谐与幸福的追求。

除夕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时刻,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以庆祝过去一年的收获并祈求新的一年好运和繁荣。这些菜肴不仅仅是美食享受,它们也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以下是一些除夕夜的传统美食:

1. 鱼:在年夜饭中,鱼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鱼”在汉语中与“余”谐音,象征着每年有余(即年年有盈余、富裕)。通常不会把鱼吃完,留一部分到第二天,表示来年仍有富余。

2. 饺子:在北方,饺子是除夕的传统食物,象征着财富和换取好运,因为饺子的形状类似古代的金银元宝。

3. 年糕(nian gao):年糕的“糕”与“高”谐音,吃年糕象征每年步步高升。

4. 春卷:春卷代表着财富(因为形似金条),在某些地区是除夕年夜饭的传统食物。

5. 红烧肉或红烧鱼:红烧的颜色和口味象征着喜庆和繁荣。

6. 家禽:鸡鸭等家禽的菜肴常出现在年夜饭的餐桌上,有时候会保持整鸡的形状以示吉祥。

7. 八宝饭:一种用糯米和多种干果、果脯和豆沙等制成的甜食,有着丰富的口感和寓意。

8. 蔬菜:如白菜等蔬菜代表节节高升,以及豆苗代表生生不息,有着各自的吉祥意义。

9. 汤圆或元宵:圆形象征团圆,通常在除夕或元宵节食用,代表全家人团圆和谐。

10. 发菜(海藻):因为“发”与“发财”谐音,发菜通常用于象征财富增长。

这些菜肴反映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不同地区,风俗和传统菜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共同的主题是团圆、喜庆和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