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什么意思?霜降的含义是什么?

小编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结束和冬季的开始。它不仅是自然界气候变化的体现,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农事指导作用。

霜降的基本含义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节气。

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但并不是指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

霜降与降霜的区别

“霜降”反映的是气温骤降和昼夜温差大,而“降霜”是霜降节气中的一个自然现象,指地面水气在夜间散热后凝结成霜。

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为“早霜”或“初霜”,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

气温和温差

霜降时节,气温显著下降,昼夜温差增大,尤其在江南、华南地区,气温的起伏愈发明显。

在北方地区,霜降时节已出现初霜,甚至部分地区已呈现初冬景象。

秋燥和物候现象

霜降时节,秋燥明显,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表面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或霜花。

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蜇虫咸俯,分别表示豺狼开始捕获猎物、树叶枯黄掉落、冬眠动物进入冬眠状态。

古代农耕社会的意义

霜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总结,诞生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过程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观测天象,研究自然规律,霜降是农民们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

节气名称的由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也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

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所以用“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气。

饮食习俗

在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认为这样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

在闽南、台湾地区,霜降时节要吃鸭肉,称为“贴秋膘”。

霜降是什么意思?霜降的含义是什么?

文化活动

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之际,很多地方会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霜降时节,登高远眺,既能舒畅肺功能,又能舒缓心情。

农事活动

霜降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南方则是“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才在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

农谚道:“霜降见霜,谷米满仓”,指如果在霜降时节看到霜冻,那么来年会是个丰收年。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它不仅是自然界气候变化的体现,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农事指导作用。霜降时节,气温显著下降,昼夜温差增大,秋燥明显,各种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也丰富多彩。了解霜降的含义和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享受自然界的美好。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标志着秋季向冬季的过渡。其气候特点主要包括:

1. 气温骤降:霜降期间,气温显著下降,尤其是夜间温度骤降至0℃以下,形成霜冻。

2. 昼夜温差大:霜降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白天温暖,夜晚寒冷。

3. 秋燥明显:随着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湿度减小,导致秋燥症状加剧,如皮肤干燥、口干等。

4. 降水减少:进入霜降节气后,降水量减少,天气变得干燥。

5. 初霜出现:霜降期间,北方地区开始出现初霜,南方地区则可能稍晚。

6. 风力增加:霜降时节,风力增强,寒风频繁,进一步加剧了寒冷感。

霜降时节,气温逐渐下降,露水凝结成霜,标志着秋季的结束和冬季的来临。这个时节,农民们忙于秋收和为冬季做准备。以下是霜降时节的主要农事活动:

1. 粮食作物收割:霜降前后,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已经进入成熟期,农民们需要及时收割晾晒,防止因霜冻导致品质下降。要做好仓储工作,避免粮食受潮霉变。

2. 蔬菜采收:对于蔬菜类作物,如大白菜、萝卜等,要根据其生长周期及时采收,保证其新鲜度。北方地区的大白菜即将收获,要加强后期管理。

3. 果树管理:包括中晚熟猕猴桃、葡萄等水果的适时采收,以及做好果树溃疡病和褐斑病的防治。采摘后的果树需要及时清园和修剪,为来年的生长积蓄力量。

4. 畜牧水产:继续做好秋季防疫工作,及时接种疫苗预防畜禽流感发生。畜牧业要确保牲畜安全越冬,为牲畜过冬备好粮草。水产动物即将进入冬眠,成品逐步上市,跨年度养殖的减少投喂量,加深池水。

5. 冬小麦播种:霜降时节是冬小麦播种的关键时期,趁着土壤墒情尚好,适时播种,为来年的丰收播下希望的种子。

6. 土地整理:做好土地整理工作,翻耕土地,施加有机肥料,为来年的春耕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