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家人是什么民族,革家人民族简介

小编

革家人是中国贵州省的一个未被识别的民族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以下是对革家人的详细介绍。

民族概况

人口和分布:革家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黄平、凯里、麻江、关岭、瓮安、福泉、镇宁、兴仁、黔西等地,人口约有5万余人。

自称和语言:革家人自称“哥摩”,并拥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他们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与仡佬语和苗瑶语的关系较远。

历史背景

迁徙传说:革家人自称是上古传说中的射日英雄羿的后代,这一传说在他们的文化和传统中具有重要地位。

历史变迁:革家人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迁徙和融合,部分人口曾从黄平迁移至关岭等地。

民族识别现状

官方承认:革家人目前未被正式识别为56个民族之一,但已被“联合国保护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世界18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

身份证办理:公安部已批复明确革家在身份证办理中民族栏目填为“革家人”。

语言

语言特点:革家语内部一致性大,各地革家人可以互相通话。与仡佬语和苗瑶语相比,革家语差异较大,但与东家语较为接近。

语言传承:尽管部分革家人已不会讲本民族语,但仍有七八十岁以上的少数人能讲部分革家语。

文化传统

革家人是什么民族,革家人民族简介

宗教信仰:革家人崇拜祖宗,尤其是木鼓,这是他们重要的信仰象征。

节日文化:革家人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如“哈冲”节、正月初一迎新日、踩亲节等,这些节日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服饰文化:革家女性的服饰极具特色,红缨帽、蜡染衣裙、银饰等都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习惯

居住条件:革家人多居住在木瓦结构的房屋中,村寨居住规模从几十户到几百户不等。

饮食习惯:革家人以食酸汤菜和腌制菜为主,生活简朴。

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革家人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耕种土地,主要农作物包括水稻、玉米和谷子。

手工艺:革家妇女擅长蜡染、刺绣等手工艺,这些工艺不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蜡染

工艺特点:革家的蜡染工艺历史悠久,图案均匀、疏密相间,风格独特,以太阳、水波、瓜、米粒等图案最为常见。

国际影响:革家蜡染作品曾在国际上展出,深受赞誉,并获得多项荣誉。

银饰

工艺种类:革家银饰种类繁多,包括头饰、颈饰、手饰等,图案以星辰、太阳、龙、凤、虫、鱼等为主。

佩戴习俗:银饰的佩戴有严格的年龄之分,反映了革家人的生殖崇拜和文化传承。

革家人是一个具有独特语言、文化和历史的未识别民族群体。他们在贵州省的多个地区生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并擅长蜡染和银饰等传统工艺。尽管目前尚未被正式识别为56个民族之一,但革家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仍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保护。

革家人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习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崇拜祖宗:革家人崇拜祖宗,木鼓是祖宗的象征,每个家族都有一面木鼓,用于祭祀和重大节日活动。

语言:革家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与汉语、苗语不同,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使用汉语和苗语。

服饰:革家人的服饰文化丰富,女性常戴红缨珠帽,穿贯首衣和百褶裙,服饰上绣有象征太阳、月亮、弓箭等图案,展示了对祖先的崇拜和对自然的敬畏。

节日习俗:革家人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哈冲”节、踩青节等,这些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包含祭祀、歌舞和各种传统游戏。

婚恋习俗:革家人在婚恋方面有着独特的传统,如“踩亲节”和“情人节”,青年男女通过歌舞和互赠礼物来表达爱意。

蜡染技艺:革家人擅长蜡染,其图案多样,寓意丰富,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

革家人民在历史上曾遭受过汉族和苗族的压迫与歧视。在清朝时期的文献中,革家被归类为苗族的一部分,这种归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革家人的不尊重。

革家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地区,包括黄平、凯里、麻江、关岭、瓮安、福泉、镇宁、兴仁、黔西等地。其中,黄平和凯里地区的革家人最多,黄平县有2.1万人,占全国革家人人口的43.2%。他们主要居住在重安江两岸的黄平、凯里、麻江、关岭、瓮安、福泉、镇宁、兴仁、黔西等地,以重安江两岸的黄平、凯里最多,黄平县有2.1万人,占全国亻革家人口的43.2%。主要居住在重兴乡和附近的重安镇、黄飘乡、谷陇镇、崇仁乡、新州镇、浪洞乡的89个村寨,黄平亻革家第一大寨的是枫香寨有700多户、3700多余人,第二大寨是塘都寨400多户、2000余人。”还有望坝村等。居住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境内的有近万人,主要居住在龙场镇麻塘一带,麻塘是最典型的寨子之一,有98户,450人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