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节气晒虾皮的讲究 关于芒种民谚的解释

小编

芒种节气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在这个时节,沿海地区有晒虾皮的习俗。以下是关于芒种节气晒虾皮的讲究及芒种民谚的解释。

晒虾皮的时间和地点

时间:芒种虾皮主要在芒种节气前后半月旺发,这段时间是制作虾皮的最佳时机,因为此时的毛虾肉质肥美,营养价值高。

地点:这一习俗主要在我国沿海地区进行,尤其是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芒种节气晒虾皮的讲究 关于芒种民谚的解释

晒虾皮的制作方法

清洗和处理:将捕捞到的毛虾清洗干净,去除杂质和虾头。

煮熟:将虾放入沸水中煮熟,煮熟后沥干水分。

晒干:将煮熟的虾均匀铺在晒架上,利用阳光晒干,通常需要几天时间。

晒虾皮的营养价值

高钙含量:芒种虾皮富含钙质,其钙含量远超普通虾皮,甚至超过大黄鱼、对虾和牛肉,被誉为“钙库”。

多种功效:虾皮味甘、咸、性温,具有补肾壮阳、理气开胃之功效,对神经衰弱、倒时差的人也有帮助。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绵绵

这句谚语描述了芒种时节天气炎热,夏至时节雨水连绵的气候现象。在湖南、湖北等地,人们相信如果芒种期间天气特别炎热,那么到了夏至时节就会阴雨连绵。

这句谚语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芒种到,狗伸舌,鸡张嘴

这句俗语形象地描绘了芒种节气到来后,天气逐渐炎热的景象。狗因为炎热而伸出舌头散热,鸡也热得张开嘴巴呼吸。这句谚语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还提醒人们注意防暑降温,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关注。

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这句农谚强调了芒种时节种植农作物的重要性。到了芒种,农作物的种植时机已过,再种下去成活率会很低。这句谚语是古代农耕文化对节令的总结,提醒农民要抓住农时,及时播种,以确保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芒种节气的晒虾皮习俗和相关的民谚,不仅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还体现了他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通过这些习俗和谚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自然规律,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

芒种节气晒虾皮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营养价值高:芒种期间晒制的虾皮被称为“芒种皮”,其钙质和矿物质含量远超普通虾皮,甚至超过大黄鱼、对虾和牛肉,被誉为“钙库”。虾皮富含蛋白质、钙、磷、镁、硒、锌等多种营养成分,有助于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元素。

2. 鲜度更高:芒种节气正值毛虾产卵期,体质肥美,肉质实,晒成的虾皮鲜度较高,不容易返潮和霉变。生晒虾皮保持了较高的鲜味和营养价值,口感更佳。

3. 传统习俗:在沿海地区,芒种节气晒虾皮是一种独特的传统习俗。人们将芒种期间晒成的虾皮称为“芒种皮”,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利用,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4. 美味又养生:食用芒种虾皮不仅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元素,还有助于补肾壮阳、理气开胃。虾皮可以用于煲汤、炒菜、煮粥等多种烹饪方式,为菜肴增添鲜美的风味。

“芒种雨,如打油”这句民谚的意思是,芒种节气期间如果下雨,雨量会非常小,就像打油一样,滴滴答答,下得很零散。

芒种节气的传统习俗包括:

1. 送花神:在芒种日,民间会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并盼望来年再次相会。这一习俗源于古代农历二月二的花朝节,人们在芒种时节饯送花神归位。

2. 安苗:皖南地区有在芒种时节举行安苗祭祀的习俗。村民们用新麦面蒸发包,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和村民平安。

3. 打泥巴仗:贵州东南部的侗族青年男女在芒种前后会举办打泥巴仗节。活动中,新婚夫妇与好友一起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身上泥巴最多的人被视为最受欢迎的人。

4. 煮梅:在南方,芒种时节正值梅子成熟。人们会采摘青梅,通过煮制的方法加工成青梅酒,这一习俗与三国时期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典故有关。

5. 嫁树:在山西和河北等地,果农会在芒种时节进行果树的嫁接,以提高果实的品质和产量。有的地方则会在树上划几道口,寓意多结果实。

6. 晒虾皮:沿海地区的渔民在芒种期间忙于晒毛虾,因为此时毛虾正值产卵期,肉质肥美,营养价值高。人们将芒种期间晒成的虾皮称为“芒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