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已到无鱼等级 暂定实行10年禁渔

小编

长江作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其水生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恶化导致长江鱼类资源急剧减少,达到了“无鱼”等级。为恢复长江生态,我国决定实行暂定十年的禁渔政策。以下是对这一政策的详细解读。

生态环境恶化

生物多样性下降: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降至最差等级,四大家鱼资源量大幅萎缩,种苗发生量下降90%以上,产卵量从最高1200亿尾降至不足10亿尾。

非法捕捞手段:电捕鱼、毒鱼、炸鱼等非法捕捞手段导致鱼类资源进一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渔业资源衰退

捕捞量减少:长江干流每年的天然捕捞量从1954年的42.7万吨降至近年的不足10万吨,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0.15%。

经济鱼类资源枯竭: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四大家鱼鱼苗发生量下降了90%以上,经济鱼类资源濒临枯竭。

保护濒危物种

旗舰物种保护:长江江豚、中华鲟、白鲟等旗舰物种数量急剧减少,中华鲟已连续7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长江鲟20多年没有监测到自然繁殖。

生态系统健康:这些旗舰物种的数量和健康状况直接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保护它们对整体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禁渔范围和期限

禁渔范围:包括长江干流、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长江口禁捕管理区等重点水域。

禁渔期限:自2021年1月1日起,暂定实行十年禁渔,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禁止的渔业行为

生产性捕捞:在禁渔区内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严禁使用禁用渔具和方法。

违规垂钓:规范休闲垂钓管理,严禁生产性垂钓和非法垂钓渔获物交易。

退捕渔民安置保障

转产转业:对23.1万退捕渔民逐一建档立卡,分类施策,多渠道提升就业社保水平。

社会保障: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全部参加养老保险,已有近5.1万人领取养老金。

水生生物资源恢复

鱼类资源增加:2023年长江干流监测点位单位捕捞量均值为2.1千克,比2022年上升16.7%;重要支流监测点位单位捕捞量均值为2.3千克,比2022年上升64.3%。

物种多样性提升:2023年长江流域监测到土著鱼类227种,比2022年增加34种;监测到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4种,比2022年增加3种。

退捕渔民生活改善

15.4万名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退捕渔民全部转产就业,22.1万名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全部参加养老保险,4.9万名已领取养老金。

渔业生产影响

捕捞量减少:禁渔期间,天然捕捞量减少,但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消费者仍可享受各种鲜美的鱼类。

长江已到无鱼等级 暂定实行10年禁渔

渔业经济调整:禁渔促使渔业资源向人工养殖转型,提升养殖鱼类遗传多样性,保障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社会经济影响

渔民转产转业:退捕渔民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转产转业,生活基本保持稳定,部分渔民转型为渔业监察协理员或自主创业。

公众意识提升:全社会保护意识明显提高,非法捕捞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水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是恢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的重大举措。通过禁渔,长江鱼类资源逐步恢复,渔民生活得到保障,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未来,仍需持续加强执法监管和生态修复工作,确保禁渔政策的长期有效实施。

长江禁渔十年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禁渔政策实施后,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根据最新监测数据,长江干流、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等级提升了2个等级,标志着这些水域的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健康。

2. 珍稀物种数量回升:禁渔期间,长江流域的珍稀物种如长江江豚、中华鲟等的数量有所回升。例如,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在2022年达到了1249头,比2017年增加了237头,实现了历史性的止跌回升。

3. 生态系统平衡改善:禁渔政策不仅有助于鱼类种群的恢复,还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鱼类数量的增加改善了食物链结构,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4. 水质和环境改善:随着渔业活动的减少和水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长江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为水生生物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进一步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

5. 公众保护意识提升:禁渔政策的实施还提升了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长江生态保护的行动中,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保护长江的良好氛围。

长江禁渔期间的禁渔重点区域包括:

1. 长江干流:从青海省曲麻莱县以下至长江河口的长江干流江段。

2. 重要支流: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汉江等重要通江河流在甘肃、陕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境内的干流江段,大渡河在青海和四川境内的干流河段,以及各省份确定的其他重要支流。

3. 大型通江湖泊: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型通江湖泊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

长江禁渔政策对渔业产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渔业资源恢复:禁渔政策有效促进了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的恢复。根据监测数据显示,长江干流、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有所提升,土著鱼类和珍稀物种的数量也有所增加。

2. 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禁渔政策推动了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天然捕捞量的减少,渔业产业更加注重水产养殖和休闲渔业的发展。这不仅有助于保护自然资源,还能为渔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3. 渔民转产转业:禁渔政策实施后,许多渔民需要转产转业。通过提供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措施,帮助渔民顺利过渡到其他行业。数据显示,绝大多数退捕渔民已经实现了再就业,并且收入稳步增长。

4. 执法监管加强:为了确保禁渔政策的有效实施,相关部门加强了对非法捕捞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高频次的执法检查和严厉的处罚措施,非法捕捞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5. 生态保护意识提升:禁渔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参与到保护活动中来,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