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剧是一种源自吉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二人转,并在建国后迅速发展。它不仅继承了二人转的表演特色,还吸收了其他戏曲剧种的长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下将详细介绍吉剧的定义、特点、历史发展及其创始人。
吉剧的起源
吉剧是在1959年初,由吉林省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创建的新剧种,因诞生于吉林省省会长春而得名。
1958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发展东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以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这一指示促使吉林省开始创建吉剧。
吉剧的名称和流行地区
吉剧的名称来源于其诞生地长春,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各地以及辽宁、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地区。
吉剧不仅在吉林省内广受欢迎,还逐渐走向全国乃至海外,成为吉林省的文化品牌。
表演技巧
吉剧的表演技巧继承了二人转的“唱、扮、舞、说、绝(手绢、扇子等绝活)”五功,并吸收了其他剧种的长处,形成了独特的手绢功、扇子功和水袖功。
吉剧的表演风格幽默诙谐,善于通过小情节反映深刻哲理,让观众在笑声中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
音乐唱腔
吉剧的音乐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用曲牌的综合体制,形成了“柳调”和“嗨调”两大声腔,并辅以“曲牌专调”。
吉剧的伴奏乐器以板胡、唢呐为主,并创造了吉剧喉管,有时还采用中西混合的乐队。
创建和发展
1959年初,吉林省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创建了吉剧,并成立了吉林省吉剧团进行新剧种的实验工作。
1960年,吉林省吉剧团正式成立,并在长春、白城、通化等地演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逐步丰富了吉剧的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
重要事件
1961年,吉林省委提出了“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十六字指导方针,为吉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78年,吉林省吉剧团进京演出,受到首都观众和文化界的一致好评,吉剧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主要创始人
王肯:国家一级编剧,吉林省吉剧团编剧、团长,吉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他创作了多部吉剧经典剧目,如《包公赔情》、《燕青卖线》等,被誉为吉剧的创始人之一。
那炳晨:国家一级作曲家,吉林省吉剧团的音乐创作骨干,创作了大量的吉剧音乐作品,对吉剧的音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他贡献者
张先程、刘方、刘中:吉林省新剧种实验小组的主要成员,参与了吉剧的创建和早期实验工作。
程俣薇、安静芳、刘杨:现代吉剧的重要传承者和表演者,致力于吉剧的推广和发展。
吉剧是一种在二人转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独特戏曲剧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魅力。自1959年创建以来,吉剧在吉林省内外广受欢迎,并逐渐走向全国乃至海外。王肯和那炳晨是吉剧的主要创始人,他们的创作和贡献为吉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他创始人如张先程、刘方、刘中等也为吉剧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吉剧的起源时间是1959年。1959年1月20日,吉林省文化局成立了吉林新剧种编创组,开始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创建吉剧。1959年7月,新剧种第一个实验剧目《蓝河怨》在长春向省委领导作汇报演出,获得成功。随后,1959年9月7日,第二个实验剧目《桃李梅》也获得成功。1960年2月2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正式将新剧种命名为吉剧。
吉剧,作为吉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充分体现了东北地区的艺术特色。吉剧的主要表演形式包括:
唱腔:吉剧的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同时兼用曲牌,形成了独特的综合体制。其唱腔主要来源于二人转中深受观众喜爱的曲调,逐渐发展出了“柳调”和“嗨调”两大声腔。
手绢功:吉剧的手绢功是其表演中的绝技之一,演员通过运用手绢,能够表现出各种复杂的情感,这一技巧在二人转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扇子功:扇子功也是吉剧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员通过巧妙的扇子运用,不仅能够增强角色的表演效果,还能展现吉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水袖功:水袖功是吉剧在表演中的一大特色,它将二人转的耍手绢与京剧的水袖、绸舞相结合,通过长水袖的甩法,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动作,形成了多种程式。
吉剧的传统剧目包括:
1. 《蓝河怨》:吉剧的第一部实验剧目,讲述了蓝瑞莲因丈夫被害而悲愤欲绝的故事,成功奠定了吉剧的基础。
2. 《桃李梅》:吉剧的里程碑式作品,讲述了知县袁如海的三个女儿反抗逼婚、追求自由的故事,充分展示了吉剧的行当和表演特色。
3. 《包公赔情》:讲述了包拯因铡死贪赃枉法的侄儿包勉,向嫂嫂王凤英赔情的故事,展现了包拯的公正无私和嫂嫂的深明大义。
4. 《燕青卖线》:讲述了梁山好汉燕青扮作货郎,智取恶霸家财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深受观众喜爱。
5. 《搬窑》:讲述了王宝钏为追求真爱,搬离相府随薛平贵到破瓦窑安身的故事,表现了王宝钏的忠贞不渝。
6. 《江姐》:移植自歌剧《江姐》,讲述了地下党员江姐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的故事,展现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
7. 《雨夜送粮》:讲述了在战乱时期,百姓为支援前线而冒雨送粮的故事,表现了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