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的古诗 和白露有关的习俗

小编

白露节气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开始。它不仅是一个自然现象,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以下是关于白露节气的古诗和习俗的详细介绍。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诗以白露起兴,描绘了深秋的景象,同时寄托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深切思念和追寻的渴望。这首诗通过白露这一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和情感的细腻描绘。

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诗中通过白露和秋月的描写,表现了秋夜的凄凉和孤独。李白通过白露这一节气,表达了对秋夜孤独情感的抒发,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中通过白露和明月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战乱的无奈。杜甫在这首诗中,利用白露这一节气,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展现了战乱时期人们的孤独和无奈。

白居易《南湖晚秋》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诗中通过对衰荷和秋风的描写,展现了白露时节的凄凉之美。白居易通过白露时节的景象,表达了对秋天萧瑟景象的描绘,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萧条之境的独特感悟和喜爱。

祭禹王

在太湖流域,白露时节有祭禹王的习俗。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都会举行祭禹王的香会。

祭禹王的习俗体现了人们对治水英雄的敬仰和感谢,同时也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吃龙眼

福建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传统。龙眼本身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白露吃龙眼被认为有大补身体的奇效。龙眼在白露时节成熟,人们认为吃龙眼能补血益气,增强体质,这一习俗丰富了当地的饮食文化。

饮白露茶

白露茶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的另一个生长佳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

白露茶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口感,成为白露时节的一种特色饮品,具有保健功效。

酿米酒

在资兴兴宁、三都、蓼江等地,白露时节有酿米酒的习俗。白露米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温中含热,略带甜味,是秋季驱寒保暖的佳品。

白露米酒的酿制工艺和饮用习俗,体现了人们对秋季养生的重视,同时也丰富了当地的饮食文化。

白露节气不仅是一个自然现象,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通过古诗和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白露节气的美好和重要性。无论是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还是民间的习俗活动,都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白露节气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开始。以下是白露节气的一些传统习俗:

1. 收清露:在白露时节,人们有收集清晨露水的习俗,认为秋露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露水可以用于泡茶或涂抹于面部,以清新和滋润肌肤。

2. 饮白露茶:白露茶是指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经过夏季的酷热,茶叶在秋季的凉爽中生长得更加缓慢,因此茶汁更加醇厚,香气也更加浓郁。品饮白露茶不仅能提神醒脑,还能去秋燥、润肺生津。

3. 吃番薯:在白露节气,民间有吃番薯的习俗,认为番薯富含营养,能够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白露节气的古诗 和白露有关的习俗

4. 酿米酒:一些地区在白露时节有酿酒的习俗,如白露米酒。这种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是秋季驱寒保暖的佳品。

5. 祭禹王:在太湖流域,白露时节还有祭禹王的习俗。禹王是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渔民们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禹王保佑风调雨顺、鱼虾满舱。

6. 赏秋景:白露之后,天气转凉,正是赏秋的好时节。人们会登高望远、漫步林间或泛舟湖上,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7. 吃龙眼:在福建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传统。龙眼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被认为在白露这一天食用可以大补身体。

8. 贴秋膘:在古代,人们认为夏季天气炎热,身体消耗能量较多,因此在白露节气时应该进补,以增加身体营养。贴秋膘的方式就是吃肉,尤其是烤肉、炖肉等能够增加脂肪的食物。

白露节气适合吃的食物包括:

1. 莲藕:养阴清热、润燥止渴。

2. 梨:生津润肺,缓解秋燥。

3. 葡萄:补气血,益肝肾。

4. 红薯:补脾益气,健胃强肾。

5. 龙眼:滋补心脾,补血安神。

6. 核桃:补肾固精,温肺定喘。

7. 栗子:健脾养胃,补肾强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