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月光如水,古时的我国,人们以12时辰来记录一天的时间。这12个时辰究竟如何读法呢?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味。
子时(zǐ shí)
子时,又名夜半、子夜,是指夜晚11点到凌晨1点的时间段。月亮正当空,夜色最为深沉。古人认为,子时是一天中阴阳交替的时刻,也是人体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的时候。
丑时(chǒu shí)
丑时,又称鸡鸣、荒鸡,是指凌晨1点到3点的时间段。鸡鸣声声,大地开始苏醒。丑时是阴阳交替的时段,也是人体阳气逐渐恢复的时候。
寅时(yín shí)
寅时,又称平旦、黎明,是指凌晨3点到5点的时间段。天色微明,太阳即将升起。寅时是人体阳气上升的时刻,也是人们起床活动的好时机。
卯时(mǎo shí)
卯时,又称日出、日初,是指凌晨5点到7点的时间段。太阳初升,大地充满生机。卯时是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刻,适合进行晨练。
辰时(chén shí)
辰时,又称食时、食辰,是指上午7点到9点的时间段。人们开始准备早餐,享受一天中的第一顿饭。辰时是人体阳气达到高峰的时刻,适合进行工作和学习。
巳时(zǐ shí)
巳时,又称隅中、日昳,是指上午9点到11点的时间段。阳光明媚,万物生长。巳时是人体阳气逐渐下降的时刻,适合进行户外活动。
午时(wǔ shí)
午时,又称日中、日正,是指中午11点到下午1点的时间段。太阳高悬,气温最高。午时是人体阳气达到最低点的时刻,适合休息和午睡。
未时(wèi shí)
未时,又称日昳、日夕,是指下午1点到3点的时间段。阳光依然明媚,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未时是人体阳气逐渐回升的时刻,适合进行工作和学习。
申时(shēn shí)
申时,又称哺时、日入,是指下午3点到5点的时间段。夕阳西下,夜幕即将降临。申时是人体阳气下降的时刻,适合进行户外活动。
酉时(yǒu shí)
酉时,又称日沉、日夕,是指下午5点到7点的时间段。天空渐渐暗淡,夜色逐渐降临。酉时是人体阳气下降的时刻,适合进行晚餐和休息。
十戌时(xū shí)
戌时,又称黄昏、日入,是指晚上7点到9点的时间段。夜色深沉,人们开始享受晚餐后的休闲时光。戌时是人体阳气逐渐回升的时刻,适合进行家庭聚会。
十亥时(hài shí)
亥时,又称人定、夜半,是指晚上9点到凌晨1点的时间段。夜深人静,人们进入梦乡。亥时是人体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的时刻,适合休息和充电。
:
12时辰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时间记录方式,每个时辰都有其独特的读音和含义。通过了解12时辰,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如今,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电子计时时代,但了解12时辰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依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