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人民为了方便生活,巧妙地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对应两个小时。这种独特的计时方式,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时辰究竟怎么读?它们又有哪些别称呢?
十二时辰的读法
十二时辰的读法与日常用语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1. 子时:读作“zǐ shí”,指夜晚11点到凌晨1点。
2. 丑时:读作“chǒu shí”,指凌晨1点到3点。
3. 寅时:读作“yín shí”,指凌晨3点到5点。
4. 卯时:读作“mǎo shí”,指早上5点到7点。
5. 辰时:读作“chén shí”,指早上7点到9点。
6. 巳时:读作“sì shí”,指上午9点到11点。
7. 午时:读作“wǔ shí”,指中午11点到下午1点。
8. 未时:读作“wèi shí”,指下午1点到3点。
9. 申时:读作“shēn shí”,指下午3点到5点。
10. 酉时:读作“yǒu shí”,指下午5点到7点。
11. 戌时:读作“xū shí”,指晚上7点到9点。
12. 亥时:读作“hài shí”,指晚上9点到11点。
十二时辰的别称
1. 古代十二时辰的别称
(1)夜半:指子时,即夜晚11点到凌晨1点。
(2)鸡鸣:指丑时,即凌晨1点到3点。
(3)平旦:指寅时,即凌晨3点到5点。
(4)日出:指卯时,即早上5点到7点。
(5)食时:指辰时,即早上7点到9点。
(6)隅中:指巳时,即上午9点到11点。
(7)日中:指午时,即中午11点到下午1点。
(8)日昳:指未时,即下午1点到3点。
(9)哺时:指申时,即下午3点到5点。
(10)日入:指酉时,即下午5点到7点。
(11)黄昏:指戌时,即晚上7点到9点。
(12)人定:指亥时,即晚上9点到11点。
2. 现代十二时辰的别称
(1)零点:指子时,即夜晚11点到凌晨1点。
(2)凌晨1点:指丑时,即凌晨1点到3点。
(3)凌晨3点:指寅时,即凌晨3点到5点。
(4)早上5点:指卯时,即早上5点到7点。
(5)早上7点:指辰时,即早上7点到9点。
(6)上午9点:指巳时,即上午9点到11点。
(7)中午11点:指午时,即中午11点到下午1点。
(8)下午1点:指未时,即下午1点到3点。
(9)下午3点:指申时,即下午3点到5点。
(10)下午5点:指酉时,即下午5点到7点。
(11)晚上7点:指戌时,即晚上7点到9点。
(12)晚上9点:指亥时,即晚上9点到11点。
十二时辰作为我国古代独特的计时方式,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了解十二时辰的读法和别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