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在民间也被称为鬼节

小编

农历七月,炎炎夏日渐行渐远,秋意渐浓。这个月份,在民间有着特殊的含义,它被称为“鬼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示对祖先的敬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神秘的节日。

鬼节的由来

鬼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据传,这一天是地府阎罗王打开鬼门关,让死去的人回到人间与亲人团聚的日子。民间有“七月半,鬼门开,亡灵回家”的说法。

鬼节的习俗

1. 祭祀祖先

鬼节当天,家家户户都会在家中设置供桌,摆放各种供品,如水果、糕点、酒水等,以供祖先享用。还会烧纸钱、香烛,以示对祖先的敬意。

2. 放河灯

放河灯是鬼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将河灯放在江河中,寓意着让死去的人能够顺利投胎转世。河灯通常是用纸制成,形状各异,色彩斑斓。

3. 挂灯笼

在鬼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挂上灯笼,寓意着驱鬼避邪,保护家人平安。

4. 赶鬼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举行赶鬼活动。他们手持火把,围绕村庄游行,以驱赶恶鬼,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5. 穿白衣服

鬼节期间,人们会穿着白色衣服,以示对死去亲人的怀念和哀思。

鬼节的传说

1. 钟馗捉鬼

农历七月在民间也被称为鬼节

相传,钟馗是唐代的一位文武双全的官员,因直言进谏而被奸臣陷害,最终被斩首。钟馗死后,成为了一位专门捉鬼的神灵。每年的鬼节,钟馗都会率领鬼差,巡视人间,捉拿恶鬼。

2.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是春秋时期的一个美丽女子,她的丈夫范喜良被征召去修建长城。范喜良在长城上劳累过度,不幸去世。孟姜女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哭倒了长城。从此,每年的鬼节,孟姜女都会来长城哭泣,以寄托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鬼节的意义

鬼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敬意、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通过祭祀、放河灯、挂灯笼等习俗,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生命的珍视。

农历七月鬼节,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节日。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民间风情,还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