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肠草是中国古代十大之一,以其剧毒和复杂的毒性成分而闻名。以下是关于断肠草的详细信息,包括其基本信息、毒性成分、中毒症状、急救措施和药用价值。
学名和别名
断肠草的学名是钩吻,属于马钱科胡蔓藤属植物。其别名包括胡蔓藤、大茶药、山、烂肠草等。
断肠草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俗称,如信宜地区称其为“大茶药”,广东称其为“烂肠草”。
分布和生长环境
断肠草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省份的山地灌木丛中。
它喜欢生长在向阳的地方,常与其他植物缠绕共生,容易造成误采。
主要毒性成分
断肠草的主要毒性成分是多种生物碱,其中钩吻素子含量最高,毒性最强。
这些生物碱包括钩吻素甲、钩吻素乙、钩吻素丙等,其中钩吻素己的毒性最为显著。
化学结构
钩吻素子的化学式为C20H22N2O,属于吲哚类生物碱。
中毒潜伏期
断肠草中毒的潜伏期通常在10分钟到30分钟之间,发病时间与剂量成正比。
中毒后,症状会迅速出现,一般在2小时内发病。
主要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包括胸闷、呼吸深快、呼吸减慢、不规则、窒息等。
神经系统症状:如眩晕、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四肢麻木、肌张力降低、共济失调、视物模糊、瞳孔散大等。
消化系统症状:口腔、咽喉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循环系统症状: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循环衰竭等。
立即措施
清除毒物:立即予以催吐、洗胃、导泻。
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监护患者呼吸状况,随时准备气管插管。
对症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如使用新斯的明、阿托品和灌服动物血(羊、鹅、鸡等为主)。
特殊治疗
插管保证呼吸:在救助钩吻中毒患者的过程中,采用插管的方式保证患者呼吸顺畅。
绿豆、金银花和甘草:这些药材可以用于解毒,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外用治疗
断肠草主要用于治疗疥癞、湿疹、痈肿、疔疮等皮肤病。
其根、叶、花均可捣烂外敷,用于祛风、消肿拔毒、杀虫止痒。
畜禽养殖
小剂量的断肠草可以作为驱虫剂,有效清除猪、牛、羊等动物体内的寄生虫。
它还能刺激动物的食欲,促进生长发育,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猪人参”。
农业用途
断肠草还可以作为土农药,用于杀灭害虫,尤其对水稻螟虫高效。
断肠草作为一种剧毒植物,其毒性成分复杂且作用迅速。尽管如此,它在中医药学和畜禽养殖中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了解其毒性成分和急救措施,有助于在必要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
夺命断肠草的学名是钩吻。
夺命断肠草,学名钩吻,主要生长在以下地区:
中国东南部:如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和云南等省份,常出现在山地路旁、灌木丛或潮湿的丘陵山坡上。
台湾:在台湾地区也有分布,常生长在向阳的山坡和灌木丛中。
东南亚:如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等地,适应多种环境,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
断肠草,学名钩吻,其毒性成分主要为多种生物碱,包括钩吻碱、钩吻素甲、乙、丙、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