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由来和风俗古诗里的春天 传统习俗的盛宴

小编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它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还伴随着丰富的习俗和诗意。以下将详细介绍立春的由来、风俗以及古诗中的春天和传统习俗的盛宴。

历史背景

周朝的迎春大典:据《礼记》记载,周朝时,每逢立春,周天子会亲率公卿、诸侯、士大夫在东郊举行迎春大典,然后赏赐群臣并施惠于民。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对春天的重视和对农业的依赖。

自然观察:当时的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发现每年立春时节,大地开始复苏,万物开始生长,因此将这一天定为立春。

立春的三候

东风解冻:立春后第一个五日,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蜇虫始振: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

鱼陟负冰: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迎春

迎春仪式:周朝时,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

打春:立春时节,民间有以“鞭打春牛”来“催农耕作”的习俗,意在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春耕生产,祈盼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咬春

立春之日,民间有将生菜、春饼等放于盘中并馈赠亲友的习俗,称为“送春盘”,取迎春之意。

游春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经典诗词

《春夜喜雨》:杜甫描写春雨滋润万物的情景,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

《咏柳》:贺知章描绘了春风拂柳的美景,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江夜景的壮丽与宁静。

诗词中的春天意象

冰雪消融:诗人们常常以冰雪消融、溪水潺潺来描绘春天的到来。

草长莺飞: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草长莺飞、鸟语花香是常见的意象。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等,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唐代诗人杜甫就曾记载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

舞春牛

广西境内的侗族在立春这天舞春牛,用竹篾、棉、纸等制作春牛,队伍跳着农耕舞蹈,祈求丰收。

春盘

立春吃春饼称为“咬春”,春饼用来卷菜吃,寓意迎接新春。

放风筝

放风筝是春天里的一大乐事,古代还有“放晦气”的习俗,认为可以放走晦气,迎来好运。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不仅标志着春天的开始,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无论是古代的迎春大典、咬春习俗,还是现代的各种踏青活动,都体现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和期待。古诗中的春天更是美不胜收,诗人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生机。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也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立春习俗:

迎春和报春

迎春:在立春前一日,人们会进行迎春的准备工作,包括搭建春棚、准备春牛等。立春当天,各地会举行盛大的迎春活动,如抬着春牛游行、举行报春仪式等。

报春:报春是指在立春前后,有人手执小锣、竹板,一边敲击,一边口唱赞春词,挨户送一张春牛图,意为报知春已到来。

打春牛和糊春牛

打春牛:又称鞭春牛,是立春时节的重要习俗。人们用泥塑成春牛,立春当天将其打碎,象征着祈求丰收和鼓励农耕。

糊春牛:在立春前,人们会用竹篾和纸糊制春牛,制作过程中会精心绘制各种图案,寓意丰收和吉祥。

立春的由来和风俗古诗里的春天 传统习俗的盛宴

咬春

咬春:立春当天,人们有吃萝卜的习俗,称为“咬春”。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寓意新的一年充满活力和希望。

踏春和游春

踏春:立春后,人们喜欢外出游春,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

游春:游春是立春时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各地会组织游春队伍,抬着春牛、锣鼓队等,走街串巷,热闹非凡。

贴宜春字画和戴春鸡

贴宜春字画:春天一到,人们会在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如“迎春”、“春色宜人”等,表达迎春之意。

戴春鸡:在陕西等地,立春之日,人们会用布条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顶端,寓意“春吉”。

吊春穗和佩燕子

吊春穗:立春这天,妇女会用各色布绺编成布穗,吊在小孩或青年人身上,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佩燕子: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象征幸福和吉祥。

立春时节,各地都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这些活动不仅庆祝春天的到来,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民间艺术表演:

舞春牛

简介:舞春牛是一种用竹篾、纸或布料扎制春牛并进行表演的活动,寓意着祈愿家禽家畜平安兴旺和五谷丰登。

流行地区: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广东、广西等地。

打春牛

简介:打春牛,又称鞭春牛,是立春日将泥塑春牛打碎的习俗,旨在提醒农人春天已到,应及时播种谷物,祈愿丰收。

流行地区:全国各地均有此习俗,尤其在农业发达地区较为盛行。

春倌说春

简介:春倌说春是汉中南郑、安康以及川北、甘肃陇东和贵州石阡等地的一种独特民间艺术形式,春倌们手持春牛与春帖,走村串户,为人们带来春天的祝福。

流行地区: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尤其是贵州、四川等地。

短穗花鼓

简介:短穗花鼓是广饶县陈官镇的民间舞蹈,主要使用腰鼓和两根长圆木棒作为乐器,表演时动作奔放,舒展自如,表现出欢快情绪。

流行地区:主要流行于山东省广饶县。

盐垛斗虎

简介:盐垛斗虎起源于山东东营区龙居镇盐垛村,是一种民间舞蹈,表演时村民请斗虎表演队祈求吉祥平安。

流行地区:主要流行于山东省东营市龙居镇。

牛庄霸王鞭

简介:牛庄霸王鞭是一种使用竹板和实心竹制成的道具进行表演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多样,艺术造型优美。

流行地区:主要流行于山东省广饶县牛家庄。

孙斗跑驴

简介:孙斗跑驴起源于清朝末年的乐安县孙斗村,表演风格幽默,通过双人表演展现诙谐场景。

流行地区:主要流行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陈官镇。

利津竹马灯

简介:利津竹马灯是一种民间灯会表演艺术,主要展现“昭君出塞”的故事,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流行地区:主要流行于山东省利津县。

垦利锣鼓

简介:垦利锣鼓是山东东营市垦利区的传统民间打击乐,表演时节奏变化丰富,具有黄河入海口地区的地域特色。

流行地区:主要流行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