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端午节何时被列为法定节假日?它又是何时被纳入法定节假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端午节的起源与发展
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最早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相传,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为了纪念他,人们纷纷在这一天举行各种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逐渐成为了一个全民性的节日。
端午节被列为法定节假日的历程
1. 端午节成为传统节日
自战国时期以来,端午节一直被视为我国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端午节逐渐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
2. 端午节被纳入法定节假日
(1)1983年,端午节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节假日办法》中,成为国家法定节日。
(2)2008年,端午节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提升了端午节的文化价值。
(3)2009年,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球共享的文化遗产。
端午节被纳入法定节假日的意义
1.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其列为法定节假日,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端午节期间,人们纷纷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增进亲情、友情、邻里之情,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提高国民幸福感
端午节假期,人们可以放松身心,享受生活,提高国民幸福感。
4. 推动旅游业发展
端午节假期,各地纷纷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有助于推动旅游业发展。
端午节被列为法定节假日,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国民幸福感、社会和谐稳定的关注。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个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