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何时入武庙诸葛亮进入武庙十哲是否合理?

小编

诸葛亮进入武庙十哲是在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当时,唐德宗为表彰历代名将,命颜真卿等人审定武庙配享名单,将诸葛亮与白起、韩信、孙武等十人并列为“十哲”,正式进入武庙供奉。这是官方对其军事地位的极高肯定。

关于诸葛亮是否应位列武庙十哲,历史上存在争议,需从多个角度评估:

1. 政治与军事的全才形象

诸葛亮不仅是军事家,更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制定《隆中对》战略,内修政理、外联东吴,展现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即使军事上未能实现统一,但其治国才能与忠诚精神被儒家推崇。

2. 唐代的评价标准

诸葛亮何时入武庙诸葛亮进入武庙十哲是否合理?

唐代武庙的评选并非仅以战绩论英雄,更注重“德行”与“忠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符合儒家价值观,且蜀汉以弱抗强,其军事行动(如北伐)被赋予悲壮色彩,符合唐代对忠臣名将的推崇。

3. 历史影响力

诸葛亮的影响力远超同时代许多名将。他的治蜀政策(如屯田、法治)、发明(木牛流马)、文化符号(如《出师表》)使其成为后世景仰的典范,甚至被神化为“智圣”。

1. 军事战绩的局限性

诸葛亮北伐五次均未成功,未能实现战略目标,且蜀汉国力远弱于曹魏。部分史学家(如司马光)认为其军事才能被夸大,更多依赖政治威望而非实战成果。

2. 与同期名将的对比

十哲中其他将领(如白起、韩信、李靖)均以辉煌战功著称,诸葛亮与之相比军事成就稍逊。唐代李靖曾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侧重其治国而非军事。

3. 儒家价值观的渗透

武庙评选受唐代崇儒思想影响,诸葛亮因其忠君形象被拔高。宋代以后,随着理学兴起,其地位进一步固化,但纯军事角度或有争议。

诸葛亮进入武庙十哲是唐代政治文化背景下的综合结果:

合理之处在于其政治军事的全才形象、忠义精神及历史影响力,符合唐代“以德配武”的评选标准;

争议之处在于军事战绩的局限性,若仅以战场胜负论,其地位或许不如其他名将。

这一选择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儒将”的推崇——诸葛亮不仅是军事家,更是道德楷模,其象征意义大于纯粹的军事评价。后世对其地位的争议,实则体现了对“名将”定义的不同理解(战功至上 vs. 综合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