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其起源和来历有多种说法。以下将详细介绍常姓的主要来源和迁徙分布情况。
卫康叔支族
常姓最早起源于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康叔于康邑,康叔的后代中有以封邑名为氏,称为常氏。康叔封作为卫国始祖,其后代在卫国灭亡后以封邑名为氏,形成了常姓的主要支族。这一支族的起源地是今天的山东滕州,对常姓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吴国公族
春秋时期,吴王封其支庶子孙于常(今江苏常州),其后以封邑名为氏,形成江苏常姓。吴国公族的常姓分支,虽然起源较晚,但由于吴国的强大和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这一支族的常姓在江苏地区逐渐繁衍壮大。
芈姓恒氏改姓
源于芈姓,出自赢姓恒氏族人因避北宋真宗赵恒之讳,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恒氏因避讳改为常氏,这一支族的常姓主要繁衍于江苏东部沿海一带。避讳改姓是中国历史上常见的现象,这一改姓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皇权的尊重。
春秋鲁国常邑
出自春秋时期鲁国邑地常,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鲁国的常邑在鲁厘公时期成为鲁国的军事和行政中心,其后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常氏。
以地名命名姓氏是古代常见的做法,鲁国的常邑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地点,其后代以邑为氏,形成了常姓的一部分。
西周常伯、常任
西周时期,常伯和常任是君主左右随侍官吏的称谓,其后裔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常伯氏、常任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常氏。
以官职命名姓氏在古代也很常见,常伯和常任作为西周时期的官职,其后代以官职为氏,显示了常姓在官场的广泛分布。
舜帝五典
远古时期舜帝制定了五典,后世称之为“五常”,其中“常”代表典制。孔子强调“伦常”,常姓因此而来。源于古教的姓氏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舜帝的五典和孔子的“伦常”理论对常姓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常姓的来源多样,主要源于姬姓、芈姓、赢姓等多种姓氏,以及地名、官职和古教等。常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分布,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常建、常遇春等都出自常姓家族。常姓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展示了姓氏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常姓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人物,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常惠:西汉大臣,太原郡人,活跃在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动家。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后官至右将军,封长罗侯。
2. 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成都崇州)人,东晋史学家。曾在成汉任散骑常侍,入晋后居建康,著有《华阳国志》。
3. 常林:字伯槐,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魏国官员,官至大司农,封高阳乡侯。
4. 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其诗作《题破山寺后禅院》较为著名。
5. 常遇春:元末明初名将,安徽怀远人,明朝开国功臣,以勇猛善战著称,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
6. 常万全: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河南南阳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
常姓的家族迁徙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
1. 山东地区:常姓最早起源于山东西部,以康叔封为始祖,封邑在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后逐渐繁衍于河南、河北南部等地。
2. 江苏地区:春秋时期,吴王封其支庶子孙于常(今江苏常州),形成江苏常姓。
3. 山西地区:汉初,有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望族。
4. 四川地区:汉末至三国时期,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形成蜀地常姓。
5. 甘肃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常姓迁入甘肃,形成武威郡望。
6. 南方地区:隋唐时期,常姓在京城长安一带逐渐兴旺,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
7. 北方地区:明清时期,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
常姓的家族文化传统和家风非常丰富,涵盖了尊儒重教、勤俭持家、乐善好施、忠孝和睦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对这些方面的详细说明:
尊儒重教
常氏家族世代尊崇儒家思想,重视文化教育。常家子弟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以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品德。
常氏家族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教育家,如常麟书、常赞春等,他们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家族被誉为“教育世家”。
勤俭持家
常氏家族以勤俭为美德,无论在商业还是生活中,都强调节俭。常万达曾教育子弟“满而不盈,视有若无”,即使家境殷实,也绝不奢华浪费。
乐善好施
常氏家族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家族成员积极捐资助学、赈灾济困,以实际行动践行儒家“富而仁爱”的思想。
忠孝和睦
忠孝和睦是常氏家族的治家之本。家族成员之间关系和谐,尊老爱幼,共同维护家族的团结与繁荣。
家训家风
常氏家族的家训包括“一戒败先人名节,二戒促本身寿算,三戒耗自家财产,四戒失子孙楷模”等,强调自律与责任。
家风方面,常氏家族注重言传身教,通过家族聚会、家谱编修等活动,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