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未来科学大奖的获奖者名单已经揭晓,共有四位科学家在不同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以下是对这些获奖者的简要介绍。
获奖领域
邓宏魁因开创利用化学方法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改变细胞命运和状态方面的杰出工作,获得了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主要贡献
化学诱导多能干细胞(CiPSC):邓宏魁率先发展了使用化学小分子将成纤维细胞转化为iPSC的方法,证明了CiPSC可以成功用于产生具有生育能力的小鼠,并揭示了产生CiPSC的分子途径。
临床应用:邓宏魁成功建立了人类CiPSC诱导技术,并证明了由人类CiPSC衍生的胰岛可以改善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糖尿病,显示出CiPSC的巨大临床潜力。
影响
邓宏魁的研究为细胞重编程开辟了新的途径,并将对干细胞研究和再生医学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获奖领域
张涛因对“单原子催化”的发展和应用作出开创性贡献,获得了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主要贡献
单原子催化:张涛团队首次报道了铂以孤立金属单原子状态镶嵌于氧化铁中的异相催化剂,展示了该催化剂具有优越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广泛应用:张涛和李亚栋的系统性研究促成了具有高载量中心金属和均一微观结构的单原子催化剂的大规模合成,推动了单原子催化在化工、材料、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发展。
影响
张涛的开创性工作为认知异相金属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开启了一道门,也为在原子精度上调控固相催化剂提供了有效途径。
获奖领域
李亚栋因对“单原子催化”的发展和应用作出开创性贡献,获得了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主要贡献
系统性开发:李亚栋带领团队系统性地开发了可设计、可控且具有普适性的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方法,促成了具有高载量中心金属和均一微观结构的单原子催化剂的大规模合成。
工业化应用:李亚栋的研究推动了单原子催化技术的工业化应用,使得氯乙烯、乙酸、丙醇等大宗化学品的生产更加绿色环保且高效节能。
影响
李亚栋的工作不仅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还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获奖领域
孙斌勇因在李群表示论上作出的杰出贡献,获得了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主要贡献
典型群单重性定理:孙斌勇建立了典型李群表示的单重性质,解决了这一长期未解决的数学猜想,奠定了典型李群的相对表示论基础。
θ对应理论:孙斌勇和合作者证明了关于某些塔中θ提升首次非零的详细信息的猜想,显著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Rankin-Selberg卷积:孙斌勇证明了Rankin-Selberg卷积中上同调测试向量的周期积分不为零,解决了该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
影响
孙斌勇的研究在数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对朗兰兹纲领的基础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5未来科学大奖的获奖者邓宏魁、张涛、李亚栋和孙斌勇在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他们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各自领域的发展,还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目前暂时无法得知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的获奖者及其具体成就,因为该奖项的获奖名单通常在每年的8月中旬公布,而2025年的获奖情况尚未发布。
未来科学大奖的评审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产生巨大国际影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必须在国际科学界具有显著的影响力,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2. 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研究工作必须具有创新性,能够为相关领域带来新的视角或突破,并且具有长期的研究价值或已经经过时间的验证。
3. 主要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完成:获奖者的主要研究工作需要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或台湾完成,完成者的国籍不限。
未来科学大奖与其他国际科学奖项相比,具有以下独特之处:
1. 发起背景和资金来源:未来科学大奖是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资金来源于企业家的捐赠,体现了企业和科学家共同推动科学发展的理念。这与许多国际科学奖项主要由或私人基金会资助有所不同。
2. 奖项设置和评选范围:未来科学大奖设有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每年评选一次,单项奖金为100万美元。其评选范围限定在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这种设置既关注基础科学,也涵盖应用科学,且强调区域性和多样性。
3. 评审机制:未来科学大奖采用定向邀约提名和专业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评审委员会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确保评选过程的公正性和专业性。这种机制借鉴了诺贝尔奖等国际知名奖项的评选模式,同时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
4. 获奖者特征:未来科学大奖的获奖者通常是在各自领域内做出开创性或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例如,邓宏魁教授因在细胞重编程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获奖,张涛和李亚栋教授因在单原子催化领域的贡献获奖。
5. 国际化视野:虽然未来科学大奖主要关注大中华区的科学成就,但其获奖者并不限于华人科学家,体现了国际化视野和开放性。例如,2021年获奖的裴伟士教授是斯里兰卡籍科学家,这与其他国际奖项的国际化标准相一致。
6. 推动科学普及和教育:未来科学大奖不仅表彰科学成就,还致力于推动科学普及和教育,提升公众对科学的认识和兴趣。通过举办未来科学大奖周等活动,奖项的影响力扩展到了更广泛的受众,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