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灶君节是哪一天 祭灶节的起源和发展

小编

灶君节即祭灶节,一般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北方地区多为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多为腊月二十四)。

一、起源

1. 火神崇拜说

在远古时期,人们对火有着特殊的敬畏之情。火既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又能用于烹饪食物。灶神被认为是掌管炉灶之火的神祇,起源于对火的原始崇拜。人们认为灶神能够控制家中炉灶的火候,使食物煮熟,保障家人的饮食需求。

2. 星宿崇拜说

灶神也与星宿有关。在古代星象学中,灶神被视为天上的星宿下凡。例如,灶神被认为是“天官赐福”中的灶王爷,他对应着天上的一颗星宿,负责监察人间善恶,并将情况上报天帝。

3. 农业祭祀说

在农业社会,灶膛里的火象征着家庭的兴旺和繁荣。祭祀灶神最初是一种农业祭祀活动,人们祈求灶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灶膛内的火焰稳定与否被认为与农业收成有密切关系,所以通过祭祀灶神来表达对农业丰收的期望。

二、发展

1. 先秦时期

祭灶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祭祀仪式。《礼记·月令》中就有记载:“季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这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对灶神的祭祀,并且有特定的祭祀对象和祭祀品。

2. 汉代

祭灶的习俗更加普及。灶神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能,除了掌管一家饮食外,还被认为能够上天汇报家庭善恶之事。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曾“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较未央,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其西则有昆明池,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又立神明台、井干楼,高五十余丈,辇道相属焉。于是作柏梁台,上有承露盘,大七围,以铜为之,下有仙人掌擎玉杯,受甘露。武帝以铜为瓦屋而尊至尊。取云阳之铜,铸铜人十二,列于殿前。又作天一、太乙、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四海、四渎、名山、大川之祠于殿下。又令长安中贤大夫及四方豪桀居吏民能言者,各举以闻。于是董仲舒等数十人,皆以儒术进。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较未央,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其西则有昆明池,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又立神明台、井干楼,高五十余丈,辇道相属焉。于是作柏梁台,上有承露盘,大七围,以铜为之,下有仙人掌擎玉杯,受甘露。武帝以铜为瓦屋而尊至尊。取云阳之铜,铸铜人十二,列于殿前。又作天一、太乙、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四海、四渎、名山、大川之祠于殿下。又令长安中贤大夫及四方豪桀居吏民能言者,各举以闻。于是董仲舒等数十人,皆以儒术进。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较未央,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其西则有昆明池,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又立神明台、井干楼,高五十余丈,辇道相属焉。于是作柏梁台,上有承露盘,大七围,以铜为之,下有仙人掌擎玉杯,受甘露。武帝以铜为瓦屋而尊至尊。取云阳之铜,铸铜人十二,列于殿前。又作天一、太乙、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四海、四渎、名山、大川之祠于殿下。又令长安中贤大夫及四方豪桀居吏民能言者,各举以闻。于是董仲舒等数十人,皆以儒术进。”其中就提到了对灶神的祭祀等相关礼仪制度的构建。

2025灶君节是哪一天 祭灶节的起源和发展

3. 唐宋时期

祭灶成为民间重要的民俗活动。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当时东京(今开封)祭灶的习俗:“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这表明当时祭灶的仪式已经比较丰富,包括请僧道念经、准备酒果供品、焚烧纸钱和灶马等。

4. 明清时期

祭灶习俗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并固定下来。灶神形象更加多样化,在民间传说中,灶王爷的形象多为慈眉善目的老者,他手持笏板,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上天述职。人们在这一天会打扫厨房,张贴灶神画像,供奉糖瓜等甜食,希望用糖瓜粘住灶神的嘴,让他上天只说好事。

如今,祭灶节虽然在一些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下有所简化,但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团圆幸福的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