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发现了一个由19个天坑组成的天坑群,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天坑地貌资源,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地研究素材。以下是对这一天坑群的详细探讨。
发现背景
发现时间和地点:2019年11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在广西那坡县发现了这一大型天坑群。
科学考察:该天坑群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中外专家开展“西南岩溶地质遗迹调查”时发现的,属于“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的一部分。
地理分布
具体位置:那坡天坑群位于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和龙合乡,北回归线以南,是我国境内继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和陕西汉中天坑群之后的又一世界级天坑群。
形态特征:这些天坑的容积均在百万立方米以上,保存完好,有的发育于海拔1000多米的高原之上,有的顺着地下河轨迹呈串珠状分布。
形成原因
地质背景:那坡天坑群形成于定业地下河流域内,地下河汇水面积486平方公里,总长60公里,落差292米。
主要类型:天坑的成因主要有塌陷型和冲蚀型两种,其中塌陷型天坑是最常见的形成方式。
地质结构
岩溶地貌:这些天坑属于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
地层分布:天坑群所在的地层主要是碳酸盐岩层,这种岩石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容易形成溶洞和天坑。
植被与动植物
原始植被:天坑群内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植被群落,如董棕、蛇根草、爬树龙、香木莲、棕榈树等,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董棕群落林木均高在30米以上。
珍稀物种:天坑群内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已知的野生动植物达到1400余种,包括维管植物1033种,野生脊椎动物403种,许多为珍稀濒危物种。
生态价值
生态系统:天坑群不仅是天坑,还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生态意义。
保护意义:这些天坑群的形成和保存,为研究地质变迁、生物进化等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具有重要的科学保护价值。
旅游开发
旅游价值:那坡天坑群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还具有很强的旅游开发价值。天坑群内丰富的岩溶地质遗迹和原始植被,使其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景点。
旅游项目:目前已经开发了包括天坑大剧场、仫佬族特色村寨、长生洞奇观等在内的多种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
保护措施
生态保护:为了确保天坑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保护措施,包括建立生态监测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等。
合理规划: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是确保天坑群旅游开发的关键,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避免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
广西那坡天坑群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天坑地貌资源,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地研究素材。这一天坑群的形成与喀斯特地貌的长期演化有关,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生态意义。通过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广西天坑群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喀斯特地貌的作用,包括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地壳运动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是广西天坑群形成原因的详细分析:
喀斯特地貌的作用
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广西地区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岩,如石灰岩等。这些岩石在地下水的长期溶蚀作用下,逐渐形成了溶洞和地下河系统。随着溶蚀作用的不断进行,地下空洞不断扩大,最终导致地表塌陷,形成了天坑。
地壳运动的影响:广西地区的地壳运动,特别是造山运动,使得地表不断抬升,而地下河系统则不断向下侵蚀。这种地壳的垂直运动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相结合,加速了天坑的形成。
气候条件
广西地区气候湿热,雨量充沛,这为地下水的溶蚀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量的雨水沿岩石裂隙渗入地下,加速了岩石的溶蚀过程,促进了天坑的形成。
地质构造
广西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特别是乐业县等地,地层呈“S”形旋扭构造。这种特殊的地质构造使得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作用时,容易产生拉张裂隙,进一步加速了溶蚀作用和天坑的形成。
广西天坑群对当地生态环境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1. 生物多样性保护:天坑群为众多珍稀动植物提供了独特的栖息地。例如,在那坡天坑群中,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香木莲和董棕等,这些植物在坑底形成了独特的植被群落,展示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 地质与生态研究价值:天坑群作为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为地质学、生物学和环境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地资料。这些天坑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揭示了地球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3. 水资源保护:天坑群与地下河系统相连,有助于地下水的储存和循环,维护了区域内的水资源平衡。这对于防止水土流失和保障生态用水具有重要意义。
4. 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广西天坑群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生态保护。通过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可以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