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有24节气的芒种在几点 芒种具体在几点

小编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开始。了解芒种的具体时间和相关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节气的气候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公历和农历时间

公历时间:芒种通常在每年的6月5日至7日之间交节。

农历时间:芒种在农历的五月间,具体日期因年份而异。

太阳黄经

太阳黄经:芒种时,太阳到达黄经75度。

具体时刻

时刻差异:芒种的具体时刻会随着地区和年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在午后2点左右。

气温和降水

气温升高: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普遍达到25℃以上,南方一些地区气温甚至会超过35℃。

降水充沛: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空气非常潮湿,相对湿度经常保持在80%以上。

高温天气

高温频发:芒种时节,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

湿度大:由于气温高、降水多,芒种时节空气湿度明显增大,天气常常又闷又热。

历史渊源

古代农耕文化:芒种一词最早见于两汉时期的著作《周礼》,意为“泽草所生,种之芒种”。

农耕时节:芒种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农民们忙于收割成熟的作物,同时开始播种秋季的粮食。

文化习俗

祭祀活动:芒种时节,民间有祭祀花神、安苗、打泥巴仗等习俗,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饮食习俗:在南方,芒种时节有煮梅的习俗,将青梅置于黄酒中烹煮,以消暑解渴。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通常在每年的6月5日至7日之间交节,太阳到达黄经75度。这一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降水充沛,高温天气频发,湿度大。芒种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也是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习俗和历史渊源。了解芒种的具体时间和相关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节气的气候特点和文化意义。

芒种确实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6月5日或6日交节,标志着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芒种的气候特点

芒种期间,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增大。北方地区麦浪金黄,江南地区则进入梅雨季节,天气湿热。

芒种的农事活动

芒种是“夏收、夏种、夏管”的大忙时节。农民们忙着收割麦子、播种稻谷和其他夏播作物,确保农作物的顺利生长。

芒种的文化习俗

祭花神:芒种时节,民间有祭祀花神的习俗,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煮梅:在江南一带,芒种期间正是梅子成熟的时节,人们会煮梅食用,以解梅子的酸涩。

芒种的养生建议

一天中有24节气的芒种在几点 芒种具体在几点

芒种后湿邪之气逐渐加重,建议人们保持清淡饮食,多吃健脾化湿的食物,如凉拌莴苣、丝瓜等。注意适当午休,避免过度劳累。

芒种时节,农民们确实会忙碌于种植各种作物。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标志着仲夏的开始,也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节点。以下是芒种时节农民们主要种植的作物和相关的农事活动:

芒种时节种植的主要作物

玉米:芒种过后的大约十天内,许多农户会选择种植夏玉米,利用小麦收获后的空闲土地资源。

红薯:在黄河附近的砂质土壤中,芒种时节适合种植红薯,预计在每年的十月下旬可以收获。

芝麻:芒种时节是种植芝麻的重要时期,农民在割完小麦后的旱地上种植芝麻,以确保其健康生长和高产。

西瓜:小麦收获后,土壤墒情适宜,农民会整地起垄,并用农用薄膜覆盖,栽种提前育好的西瓜苗。

芒种时节的农事活动

夏收:北方地区小麦成熟,农民们抓紧时机进行收割。

夏种:播种、栽插夏大豆、夏玉米等夏种作物,保证秋霜前收获。

夏管:对棉花、玉米等春种庄稼进行追肥补水、防治病虫害等工作。

芒种时节,民间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习俗和食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芒种习俗和食俗:

民间习俗

1. 送花神:

芒种时节,百花开始凋零,民间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感谢花神在春季的眷顾,并期盼来年再次相会。

2. 安苗:

在南方,种完水稻后,人们会举行安苗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作为祭祀供品。

3. 接嫁树:

果农会在芒种节气到来时进行果树嫁接,或在果树上划口,以增加果实产量。

4. 打泥巴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会在芒种前后举办打泥巴仗节,新婚夫妇在好友陪同下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

5. 晒虾皮:

沿海一带的渔民会在芒种期间晒毛虾,此时晒成的虾皮被称为“芒种皮”,营养价值高。

食俗

1. 吃君踏菜:

在宁波地区,芒种时节有吃君踏菜的习俗。君踏菜是一种季节性蔬菜,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夏季食用可防止出痱子。

2. 煮梅:

在南方,芒种前后是梅子成熟的时节,人们会将青梅加水烹煮后食用,或泡制青梅酒。

3. 酸梅汤:

芒种时节,酸梅汤是消夏的佳品,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

4. 荔枝和桑葚:

芒种前后正是荔枝和桑葚成熟的季节,这两种水果在芒种时节非常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