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聘礼是六礼中的哪一个环节 婚嫁风俗正式对待

小编

下聘礼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的关键环节,属于“六礼”中的“纳征”环节。以下将详细介绍下聘礼在六礼中的位置、历史背景、文化意义及其现代变化。

纳采

纳采是六礼中的第一礼,指男方家庭托媒人寻找合适的女子作为婚配对象,并带着礼物向女子的家庭前去提亲问礼。在女方及其家族同意之后,再行“采择之礼”——即向女方家献上吉祥如意的礼物作为求婚之礼。一般情况下,纳采所用的礼品多为大雁,取其纵横南北,协理阴阳之意,后世也有以家鹅、雁型礼器代替的情况,并加赠首饰绸缎等礼物,以表求取佳人的意愿。

下聘礼是六礼中的哪一个环节 婚嫁风俗正式对待

纳采环节标志着婚姻程序的开始,男方通过提亲和礼物表达诚意,女方接受后表示双方可以进一步商讨婚事。这一环节奠定了后续婚姻程序的基础。

问名

问名是六礼中的第二礼,指男方在女方接受提亲的建议后,将女方姓名及生辰八字带回男方家中,卜占吉凶。问名阶段主要要做两件事:一是了解女方姓氏,古时讲究“同姓不婚”,问女方姓氏是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故;二是取得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为下一步“纳吉”仪式进行准备。

问名环节通过了解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进行占卜以判断双方婚姻是否相合。这一环节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婚姻匹配的重视,确保婚姻关系的和谐与顺利。

纳吉

纳吉是六礼中的第三礼,主要是在祖先神案前看男女的生辰八字是否适合婚配。如果不合,要及时采取行动;若是双方八字相合,便根据八字确定婚礼吉日。纳吉环节通过占卜确认婚姻吉日,确保婚姻在吉祥的日子进行。这一环节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婚姻仪式的严谨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纳征

纳征是六礼中的第四礼,又称“纳币”,指男方派2~4位可以称作“全福之人”的女性,将聘书和礼书送至女方处,作为正式订婚的凭证。女方家族需要在这一环节中回礼。纳征环节是婚姻程序的关键一步,男方通过送聘礼表示诚意,女方接受后婚姻关系正式确立。这一环节不仅是经济上的交换,更是双方家族关系的正式确认。

请期

请期是六礼中的第五礼,指男方选定迎娶日期,将日期告知女方征求同意。请期环节体现了男方对女方的尊重,双方家庭对婚姻的共同期待。这一环节确保了婚礼日期的合理安排,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庭和谐的维护。

亲迎

亲迎是六礼中的第六礼,指男方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偕同媒人、亲友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亲迎环节是婚姻程序的最后一步,标志着新郎亲自将新娘迎娶回家,婚礼正式开始。这一环节不仅是婚礼的高潮,也是双方家族关系进一步巩固的重要时刻。

历史背景

下聘礼最早起源于周朝,周朝时期形成了完整的婚姻礼仪“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个环节。下聘礼作为六礼之一,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婚姻的严谨态度和对礼仪文化的重视。这一制度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沿用,影响深远。

文化意义

下聘礼不仅是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肯定,也是对未来婚姻关系的承诺。聘礼中的礼物如大雁、金银首饰等,都寓意着吉祥、幸福和忠诚。下聘礼的文化意义在于其象征意义和礼仪规范,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庭和谐的维护。这一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其重要价值。

形式变化

现代社会中,下聘礼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传统的聘礼如金银首饰、布帛等逐渐被现金、礼品卡等现代形式取代。现代社会中,下聘礼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尽管形式变化,下聘礼的核心意义仍然在于表达男方的诚意和对未来婚姻的承诺。

法律规定

根据《民法典》和相关司法解释,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彩礼在法律上被视为附条件的赠与。如果婚约未能实现,彩礼可以返还。现代法律对彩礼进行了明确规定,旨在保护婚姻自由和防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这一规定反映了社会对婚姻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同时也为婚姻中的经济问题提供了法律保障。

下聘礼是六礼中的“纳征”环节,标志着婚姻程序的正式确立。它在历史长河中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尽管在现代社会中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仍然在于表达男方的诚意和对未来婚姻的承诺。现代法律对彩礼的规定,进一步保障了婚姻的公平和正义。

下聘礼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六礼”中的第四个环节,称为“纳征”或“纳币”。以下是下聘礼的具体流程和意义:

下聘礼的具体流程

1. 准备聘礼:

食品:如肉、鱼、点心、糖果、粉皮、粉条等。

布料:如土布、绫罗绸缎等。

饰品:如头饰、衣饰、手镯、戒指、胭脂、香粉等。

钱币:如铜币、银币或。

2. 送聘礼:

媒人及男族一人(或男当事人及本家弟兄)将聘礼送到女方家。

男方家通常会在大婚前一个月进行这一仪式。

3. 女方回礼:

女方家在接受聘礼后,通常会适当退回一些礼物,作为回赠,表示谦逊和礼貌。

下聘礼的意义

1. 表达诚意:

下聘礼是男方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诚意的表现,标志着婚姻关系的正式确立。

2. 物质援助:

聘礼中的食品、布料、饰品和钱币等,不仅是对女方家庭的感谢,也是对未来儿媳的物质援助和生活保障。

3. 社会地位的象征:

聘礼的丰厚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方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体现了对婚姻的重视。

4. 法律效应:

在古代,下聘礼具有法律效应,标志着婚约的正式成立,双方家庭都不能轻易反悔。

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婚嫁风俗中,下聘礼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反映了各地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以下是一些主要地区的下聘礼形式:

京津地区

小定礼:男方根据自身财力准备,多为四盒礼。

大定礼:在婚礼日期确定后,男方需准备衣料、首饰、酒肉、面食和水果等四包礼物,以及龙凤帖。

东北三省

小定礼:女方需到男方家参加酒席,男方赠予金戒指作为定情物,并准备鸡、鸡蛋、红糖、粉条等四样礼物。

大定礼:包括四季服饰、首饰、馒头、酒等,迎娶前一天女方送嫁妆。

江浙一带

文定礼:交换生辰八字后,男方将聘礼(土特产、桑麻织物、茶叶及礼金)当面交给女方。

嫁妆:女方嫁妆越多越好,以展示家庭财富。

湖广地区

小聘礼:包括金戒指、耳环、金石榴、聘金、槟榔、礼饼等。

大聘礼:迎娶前,男方准备礼金、礼饼、烟酒、海味、鱼肉等,女方回以衣物、鞋帽等。

齐鲁大地

定亲:男方给女方买新衣服并摆酒席。

要媳妇:男方家派长辈送彩礼、首饰,双方合八字,确定婚礼日期。

西南地区(以云南为例)

少数民族聘礼:如基诺族送铜手镯,纳西族送茶、糖、米、盐等,体现轻财礼、重情意的传统。

西北地区(以陕西为例)

聘礼:包括现金、首饰、家电等,金额一般不少于5万元,反映家庭经济实力。

下聘礼和彩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定义

聘礼:男方在订婚阶段向女方家庭赠送的礼物或财物,体现男方对女方的诚意和对婚约的重视。

彩礼:男方在结婚前赠予女方家庭的财物,作为缔结婚姻的重要条件之一。

时间

聘礼:通常在订婚仪式时赠送。

彩礼:通常在正式婚礼前(或登记结婚时)完成交付。

内容

聘礼:多为象征性物品,如首饰、衣物、食品(如茶叶、糕点)等,部分地区也包含礼金。

彩礼:以礼金为主,可能包含房产、车辆等大额财物。

目的

聘礼:确立婚约关系,表达男方家庭对女方的尊重,传统上具有“三书六礼”的礼仪色彩。

彩礼:传统上被视为对女方家庭的“补偿”,部分地区的习俗中,彩礼高低象征男方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法律意义

聘礼:一般视为礼节性赠予,法律上通常不涉及财产纠纷。

彩礼:可能涉及财产纠纷,需依法处理,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

地域差异

聘礼:南方部分地区更重视聘礼。

彩礼:北方普遍使用“彩礼”一词。

社会演变

概念模糊化:如今许多地区将“聘礼”与“彩礼”混用,统指男方在婚前的经济支出。

法律约束:《民法典》明确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但实践中彩礼仍普遍存在,需注意合理协商。

社会争议:高额彩礼现象引发讨论,部分地区推行“零彩礼”倡导,以减轻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