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为什么叫九江,九江地名的由来

小编

九江这个名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更好地理解“九江”这个名字的由来,我们可以从历史、地理和文化的角度进行探讨。

古代文献记载

九江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中,其中有“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东陵”等记载。古代“九”被认为是最大的数字,因此“九江”意指“众水汇集的地方”。

这种解释不仅符合古代对“九”的理解,也反映了九江地区水系发达的地理特征。九江地处长江中下游,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自古以来就是水运交通的要冲。

地理特征

九江地处长江中游南岸,东滨鄱阳湖,西接庐山,城北是浩荡长江,城东是面积巨大的鄱阳湖,城西是赛城湖和八里湖。这种地理位置使得九江成为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枢纽,水势浩淼,江面壮阔,符合“众水汇集的地方”这一描述。

古代商贸中心

九江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商贸繁荣的城市,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水运之便,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商贸集散地。九江的港口繁忙异常,船只往来如梭,将各地的货物运往四面八方。这种商贸繁荣与九江的名字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九江”这个名字本身就暗示了这里的水运便利。

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九江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曾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秦朝置九江郡,汉唐时期九江郡的辖境多次变化,但始终保持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九江的战略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地理位置上,也与其名字中的“九”有关,象征着这里的水系众多和交通便利。

著名历史人物

九江历史上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如东晋时期的名将陶侃、南宋时期的政治家江万里、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等。这些历史名人在政治、军事、学术等领域均有卓越成就,为九江乃至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成就和九江的名字一样,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文化影响

九江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符号。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李白、白居易、苏轼等著名诗人都曾留下过赞美九江的诗篇。

这些文化名人的作品不仅提升了九江的知名度,也为九江的文化底蕴增添了光彩。九江的名字不仅来源于其地理特征,也与其丰富的文化历史密不可分。

九江的名字“九江”源于古代文献的记载,意指“众水汇集的地方”。其地理位置和水运便利使得九江成为古代重要的商贸中心和战略要地。九江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无论是从历史、地理还是文化的角度来看,九江的名字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和重要的历史背景。

九江在古代的称呼包括九江、柴桑、江州、浔阳、汝南、湓城、德化等。

九江,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地名由来与历史沿革丰富多彩。以下是对九江地名的由来与历史沿革的详细说明:

九江地名的由来

最早记载: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的“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东陵”等记载。九江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九”为古代中国人认为的最大数字,“九江”的意思是“众水汇集的地方”,“九”是虚指;二是“以为湖汉九水(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即九条江河汇集的地方,“九”是实指。

历史解释:不同的历史文献对“九江”的解释有所不同。例如,《汉书·地理志》认为九江在汉寻阳境内,即今湖北广济、黄梅一带,而《晋太康地记》则认为九江是湖汉九水入彭蠡泽的地方。

九江的历史沿革

秦汉时期:九江作为行政区划最早出现在秦代,秦始皇划天下为三十六郡,就有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设豫章郡,治南昌,领彭泽、柴桑等18县。汉文帝时设寻阳县,治所在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南。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时属孙吴,柴桑隶武昌郡,寻阳隶庐江郡。晋太康元年(280年),改西安县为豫章县。元康元年(291年),分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10郡为江州,治豫章(今南昌)。永兴元年(304年),分庐江郡寻阳县、武昌郡柴桑县合立寻阳郡,治寻阳县(江北),属江州。

隋唐五代十国:隋开皇三年(583年),彭泽易名龙城县。九年(589年),废除梁、陈二代所设的侨郡、侨县,废太原郡,并晋阳、和城、天水、彭泽4县为龙城县;废豫宁郡,并永修、豫宁、新吴、艾4县入建昌;废寻阳郡,并柴桑、汝南2县立寻阳县;十八年(598年),改寻阳县为彭蠡县;龙城复名彭泽县。大业二年(606年),废州设郡,形成郡、县两级行政建制;废江州,改置江州郡;改彭蠡为彭城县,随后又改为湓城县。三年(607年),江州郡改为九江郡;复设豫宁县。

宋元明清: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升星子镇为星子县;七年(982年),设南康军,治星子,辖星子、都昌、建昌3县。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东、西二路,江州属江南东路,辖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5县;改分宁县为宁县。开宝八年(975年),江州降为军事;宁县复称分宁县。大观三年(1109年),江州升为望郡。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江州改属江南西路;九江境内各县隶属: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属江州;星子、都昌、建昌属南康军;分宁、武宁属洪州。建炎二年(1128年),合江、池、饶、信4州为江州路。四年(1130年),升分宁县为义宁军。隆兴元年(1163年),废义宁军,复为分宁县。元代行省下设路、州、县。至元十二年(1275年),于江州置江东西宣抚司;十三年(1276年),改为江西大都督府,隶扬州行省;十四年(1277年),罢江西大都督府升江州路,改南康军为南康路,辖县未变;十六年(1279年),江州路改隶黄蕲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1285年)复隶江西行省;二十三年(1286年),于武宁县置宁州,辖分宁、武宁2县。元贞元年(1295年),升建昌为州,属南康路。大德八年(1304年),升分宁县为宁州。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攻下江州,改江州路为九江府;改南康路为西宁府,次年改称南康府。明洪武初三年(1370年),降建昌州、宁州为县;九年(1376年),改江西行省为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为5道、13府,其中九江道辖九江、南康、饶州3府;九江府辖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5县;南康府辖星子、都昌、建昌3县;宁县、武宁则属南昌府,弘治十六年(1503年),复升宁县为宁州。正德十三年(1518年),分建昌置安义县,隶南康府。清代,九江境内各县隶属仍承明制。嘉庆六年(1801年),改宁州为义宁州。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改湖口为九江郡,以九江府为江西省;太平天国失利后,清复原制。

民国至今:辛亥革命后,废除府制。1914年将九江府改为浔阳道,属江西省,共领二十县,其中德化县(原九江府首县)因与福建省的德化县同名,于1914年改为九江县。1917年设九江市;1921年3月,设九江行政厅,次年改设市。1926年废道,县隶于省。1932年2月设立行政区制,分属第二、第三行政区。1935年分属第一、第五行政区。1936年改九江市为九江县。1939年分属第二、第五、第九行政区。1949年5月7日,九江解放。7月19日设九江专员公署(江西省人民九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九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对其名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九江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处赣、鄂、皖、湘四省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水运交通的要冲和商贸集散地。

地理位置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南岸:九江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长江与鄱阳湖在此交汇,形成了“九派浔阳郡,分明似画图”的壮丽景象。

四省交界处:九江地处赣、鄂、皖、湘四省交界处,素有“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之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自然环境的影响

丰富的水资源:九江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水资源丰富,为九江的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庐山和鄱阳湖:庐山和鄱阳湖是九江最著名的自然景观,庐山以其雄伟的山势和丰富的植被而闻名,鄱阳湖则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烟波浩渺,景色优美。

九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共同塑造了其独特的名称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九江为什么叫九江,九江地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