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二十诸天是佛教中一组重要的护法天神,他们的名称和职责在佛教经典中有所记载。以下将详细介绍二十诸天的名称、含义、形象与象征,以及他们在佛教中的地位。
二十诸天的具体名称
大梵天:又称梵天,是色界初禅天之主,掌管宇宙的创造。
帝释天:又称因陀罗,是忉利天的统治者,掌管军事和司法。
多闻天王:又称毗沙门,是北方的守护神,掌管财富和食物。
持国天王:又称提头赖吒,是东方的守护神,掌管音乐和保护众生。
增长天王:又称毗琉璃,是南方的守护神,掌管增长和传承。
广目天王:又称毗留博叉,是西方的守护神,掌管观察和保护。
金刚密迹:又称夜叉王,是佛教中手持金刚杵的护法神。
大自在天:又称摩醯首罗,是色界顶部的统治者,掌管毁灭和舞蹈。
散脂大将:又称夜叉大将,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八大将之一,掌管赏罚。
大辩才天:又称辩才天,掌管智慧和辩才。
大功德天:又称功德天,掌管财富和吉祥。
韦驮天神:又称韦陀,是佛教的护法神,掌管保护出家人。
坚牢地神:又称地天,掌管土地和植物。
菩提树神:守护菩提树的神。
鬼子母:又称欢喜母,掌管儿童和保护妇女。
摩利支天:掌管光明和保护士兵。
日宫天子:太阳神,掌管太阳的运行。
月宫天子:月神,掌管月亮的运行。
娑竭龙王:龙王,掌管水域和龙族。
阎摩罗王:阎罗王,掌管阴间和地狱。
佛教中对“天”的解释
天的概念:在佛教中,“天”指的是有情众生因各自所行之业而感得的殊胜果报,包括天道、天界和天人。
轮回与天界:佛教认为天虽然是众生中最妙、最善、最快乐的去处,但仍未跳出轮回,一旦前业享尽,便会重新堕入轮回之中。
二十诸天的职能
护法神:二十诸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二十位天神,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负责维护世界的秩序和保护佛法。
各自职责:每位诸天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如大梵天掌管创造,帝释天掌管军事和司法,多闻天王掌管财富,持国天王掌管音乐等。
形象描述
多样化的形象:二十诸天的形象在佛教艺术中表现出极大的多样性,每位诸天的面容、姿态、服饰、武器和神情都有所不同。
汉化形象:在中国佛教中,诸天的形象被汉化,多为中年帝王或英勇的护法神形象。
象征意义
护法的象征:二十诸天作为护法神,象征着对佛法的保护和弘扬。
文化的融合:这些诸天的形象不仅融合了印度神话的元素,也融入了中国本土的文化特色,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供奉与信仰
供奉仪式:在佛教寺院中,二十诸天通常被供奉在大雄宝殿的两侧,表示对佛的尊敬。
信仰影响:二十诸天在佛教信徒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他们的形象和故事常常出现在佛教艺术作品和宗教仪式中。
文化影响
佛教艺术:二十诸天在佛教艺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们的形象和故事被广泛传播,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文化和艺术。
现代信仰:在现代佛教信仰中,二十诸天仍然被视为重要的护法神,信徒们通过供奉和祈祷来祈求他们的护佑。
佛教二十诸天是佛教中一组重要的护法天神,他们的名称和职责在佛教经典中有所记载。这些诸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天神,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负责维护世界的秩序和保护佛法。他们的形象在佛教艺术中被广泛传播,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文化和艺术。在现代佛教信仰中,二十诸天仍然被视为重要的护法神,信徒们通过供奉和祈祷来祈求他们的护佑。
佛教二十诸天是佛教中著名的护法天神,其形象特征如下:
1. 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创造之神,通常被描绘为拥有四个头和四只手,分别持有经典、莲花、匙子和念珠或钵。他通常坐在莲花座上,坐骑是一只天鹅或七只鹅拉的一辆车。在佛教中,大梵天是释迦牟尼的护法神,位于“诸天”之首。汉化佛教中的大梵天形象通常为一中年中国帝王像,侍立于释佛身边,常持白拂子或莲花。
2. 帝释天:帝释天音译为“释迦提醒因陀罗”,意为“能天帝”。他居住在六欲天第二重须弥山顶中央的善见城里。在中国寺院里,帝释天的形象常被塑为男作女相的少年帝王像。
3. 多闻天王:多闻天王为四大天王之一,通常被描绘为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慧伞,左手握持神鼠——吐宝鼠。
4. 持国天王:持国天王音译为“提头赖吒”,四大天王之一。在大乘佛教寺院中,他通常被塑为白色身,穿甲胄,手持琵琶或阮琴。
5. 增长天王:增长天王音译“毗琉璃”,四大天王之一。他的形象通常为青色身,穿甲胄,手握慧剑,象征斩断烦恼。
6. 广目天王:广目天王音译“毗留博叉”,也是四大天王之一。他通常被描绘为红色身,穿甲胄,手缠一条龙,象征变化。
7. 密迹金刚:密迹金刚即“夜叉王”,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八大将之一。他的形象通常为威武的武将模样,手持金刚杵。
8. 大自在天:大自在天音译“摩醯首罗”,即湿婆。他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是毁灭之神、甘行之神和舞蹈之神。在佛教中,他成为护法神,形象通常为五个头、三只眼、四只手,手中分别持三股叉、神螺、水罐和鼓。
9. 散脂大将:散脂大将又译作散脂修摩,意为“密神”,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八大将之一。他统领二十八部众,巡行世间,赏罚善恶。塑像多为金刚武将模样。
10. 大辩才天:大辩才天音译“萨罗萨伐底”,又称辩才天、大辩才功德天,为主智慧福德之天神。因其善辩得名,又因其能发美音善歌咏,称为妙音天或美音天。佛寺中的造像常将之作女菩萨相,有八臂,旁六臂分执火轮、剑、弓、箭、斧、索等。
11. 大功德天:大功德天音译为“摩诃什密”,又称为功德天女和吉祥天女。她是毗湿奴大神的妻子、爱神的母亲。典型造像是举左手捻如意珠,右手施无畏印。背后有七宝山,顶上现五色云,云上一六牙白象,象鼻绞动一玛蹈瓶,瓶中倾出宝物。
12. 韦陀天神:韦陀天神有人认为是宝健陀(Skanda)的讹略。他是南天王部下八将军之一,居三十二将之首,受佛嘱托,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韦陀是中国佛教创造的人物,所以其造像也具典型的中国特色,身披金甲,头戴金盔,手执金刚杵,一副中国青年武将的装束。
13. 坚牢地神:坚牢地神梵文音译“比里底毗”,意为坚牢如大地;故名坚牢地神,又名“地天”。他的职责是保护大地及地上一切植物免受灾害。近代其造像为一女神形像,左手持盛满鲜花的钵或谷穗,所以又为大地神女。
14. 菩提树神:菩提树神即守护菩提树的天神。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菩提树因此成了佛教的圣树。在寺院中,菩提树神的造像一般为手持带叶树枝的中国古装妃子像。
15. 鬼子母神:鬼子母神梵文音译为河梨帝母。又名“暴恶母”、“欢喜母”。在中国民间将她当作送子娘娘供奉。在佛寺中,造像为汉族中年妇女,身边围绕着一群小孩,手抚或怀抱着一个小孩。
16. 摩利支天:摩利支天意为“光”、“阳焰”。具有隐形的神通,能救人于厄难。在佛寺的造像为一天女形像,手执莲花,头顶宝塔,坐在金色的猪身上,周围环绕着一群猪。
17. 日宫天子:日宫天子音译为“苏利耶”、“修利”、“修野”等。曾作为印度古代宗教的太阳神,后来毗湿奴取代了他成为太阳神,他被佛教吸收过来作了护法神。在中国佛寺中,他被塑成中年帝王像,手持莲花,冠上有一日轮,日轮中常有一乌鸦。
18. 月宫天子:月宫天子梵文音译为“旃陀罗”、“战达罗”。又名“月天”、“大白光神”、“月天子”、“野兔形神”、“宝吉祥”等。原是南亚民族的月神,后被佛教录取为护法神。汉化佛教中常被塑为中青年后妃像,冠上嵌满月,月中常有兔形。
19. 娑竭龙王:娑竭龙王意为“咸海之龙”。在中国佛寺中,常被塑成身穿帝王服的龙王像。他的女儿就是比他名气大得多的八岁便立地成佛、辅佐观世音普渡众生的龙女。
20. 阎摩罗王:阎摩罗王意思是“双王”。据说原为兄妹俩,都司职管辖地狱,兄治男犯,妹治女犯。又称“阎罗”、“阎罗王”等。中国民间俗称“”、“爷”。
佛教二十诸天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是佛教的护法天神,负责保护佛法和众生。以下是关于佛教二十诸天的地位和作用的详细解释:
地位
护法天神:二十诸天原本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天神,后被纳入佛教神祗系统,成为护持佛法的神。
天界的重要成员:在佛教中,天是有情众生最妙、最善、也是最快乐的去处,只有修习十善业道者才能投生天部。
作用
保护佛法和众生:二十诸天作为护法天神,主要职责是保护佛法和众生,维护佛教的教义和戒律。
各自拥有特定的职责和功德:例如,大梵天王是释迦牟尼的护法神,位于“诸天”之首;帝释天居住在六欲天第二重须弥山顶中央,常被塑为男作女相的少年帝王像;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和广目天王是四大天王,分别守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佛教二十诸天与道教神仙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性质和地位:
佛教二十诸天:是佛教中的护法天神,属于天道众生,但仍在六道轮回之中。虽然地位较高,但并不是最高的神灵,上面还有罗汉、菩萨、佛。
道教神仙:是道教中的至高无上的存在,神仙不受六道轮回的限制,长生不死,逍遥自在。
2. 来源和构成:
佛教二十诸天:源于古印度神话,最初是古印度教中的天神,后被佛教吸纳为护法神。包括大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等。
道教神仙:主要来源于道教的信仰和修炼体系,包括三清、四御、五星七曜等,强调通过修炼和业力积累达到神仙境界。
3. 修行和果位:
佛教二十诸天:作为护法神,主要职责是保护佛法和修行者,积累福报。虽然寿命较长,但有寿尽之日,需重新轮回。
道教神仙:通过修炼道法,达到长生不死的境界,果位分为天仙、地仙、人仙等,不受轮回束缚。
4. 文化融合:
佛教二十诸天:在传入中国后,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部分天神如阎罗王、四大天王等被赋予了道教的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汉化形象。
道教神仙: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佛教的一些元素,如三界六道的概念,但整体上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