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葫芦笙舞乐的历史渊源及特点

小编

傈僳族葫芦笙舞乐是中国傈僳族传统音乐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特点。以下将详细介绍其历史渊源和特点。

传说的起源

传说背景:傈僳族葫芦笙舞乐的起源与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相传,傈僳族民间智多星“托拉哥然”在一次误打误撞中,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创造了葫芦笙这种乐器。托拉哥然在误打误撞中,通过观察水塘旁的空心竹,发明了葫芦笙,每当风吹过,竹丛里便会发出奇妙的声音。

文化象征:这个传说不仅反映了傈僳族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模仿能力,也体现了他们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创造性。葫芦笙的象征意义在于纪念托拉哥然的智慧和创造力。

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傈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不同地区的葫芦笙舞乐在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上有所差异。例如,东部傈僳族主要擅长使用葫芦笙,而西部则擅长四弦“七本”。

文化区域:黎明和老君山地区是葫芦笙艺术最为发达的区域,这些地区的葫芦笙音乐和舞蹈形式保存最为完好。

音乐特点

音色与旋律:葫芦笙的音色独特,具有很强的听觉穿透力和情绪感染力。其旋律优美,乐调古朴厚重。

曲目与曲系:傈僳族葫芦笙舞乐有完整的曲系和丰富的曲目类别,包括杂曲、散曲等。这些曲目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得以较全面的传承,保持了很高的原生态风貌。

舞蹈特点

舞蹈形式:葫芦笙舞乐以其欢快、热烈的节奏和动感的舞蹈形式而闻名。演奏者通过吹奏葫芦笙,配合舞蹈动作,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舞蹈内容:舞蹈内容多样,既有表现劳动生活的舞蹈,也有表现节日庆典的舞蹈。舞蹈动作丰富,节奏鲜明,具有很强的煸情性。

传承与保护

传承情况:傈僳族葫芦笙舞乐有老、中、青、少各年龄段的传承人,音乐存活较好,能保持原生态的沿革。

保护措施:尽管葫芦笙舞乐在传承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如部分曲牌演奏后继无人,但通过和社区的努力,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得以保存和发展。

傈僳族葫芦笙舞乐不仅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舞蹈艺术形式,更是傈僳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特点,体现了傈僳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通过不断的保护和推广,傈僳族葫芦笙舞乐必将在未来的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傈僳族葫芦笙舞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它与傈僳族人民的生活、文化和历史紧密相连。以下是关于傈僳族葫芦笙舞乐历史渊源的详细信息:

傈僳族葫芦笙舞乐的历史渊源及特点

历史渊源

传说与起源:据传说,葫芦笙是傈僳族民间智多星“托拉哥然”的灵性凝聚而成。托拉哥然四处漂泊,见多识广,头脑灵活,喜欢猜谜语,出谜语与人斗智取乐,也喜欢搞恶作剧捉弄别人,有时也耍点小聪明占点小便宜,但从来不害人。有一天,他来到一个村寨,走进一户农家,只看见两个小男孩在院子里玩耍,便向他们寒暄,想向着家人蹭点饭吃,他已经三天三夜没吃过一顿饱饭了。他问“你爸你妈去哪里了?”大孩子说:“我爸没有眼,去找眼了,我妈没有杆,去找杆了。”他出过那么多谜语,考倒了那么多聪明人,但想半天不知这娃子说的什么,非常羞愧,他左看右看,见房子旁边有一个水塘,便又问俩小孩:“这水塘深不深哪?”小孩说:“鸡进去只到胸脯,牛进去就看不到角。”托拉哥然又一次被难住了,他饥肠辘辘,但无计可施,无奈地坐在院子边上。过了很久,小孩的父母相继回来了。父亲背回一篮松明,母亲背回一篮芋头花杆(傈僳族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托拉哥然恍然大悟,傈僳话中“眼睛”与“眼子”发音完全相同,松明子是用来点火照明的。所以说父亲是去找“眼睛”,而不是去找什么“眼睛”,而母亲背回的“杆杆”是傈僳族农户最常见的蔬菜。自以为聪明机巧的托拉哥然懊恼不已,羞愧难当,他也不敢提吃饭的话头,灰溜溜地离开了这家。他越想越气,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趁这家人不注意,在那个水塘旁边的一丛空心竹里自缢而死,他自缢前曾念了咒语,说每当风吹过,竹丛里便会发出奇妙是声响。果然,每逢微风吹过,竹丛里妙音迭起,如泣如诉,如语如歌。后来那个农家男子所取竹管,按手指的长短变化把它们安装在一个单瓢葫芦上。一吹气果然悦耳动听。再后来,经过傈僳族乐舞师们不断改进,仿效鸟鸣兽啸演绎成曲,繁衍出浩浩“七十二调”葫芦笙舞乐。

历史记载:唐代文献《蛮书.风俗》中就有葫芦笙吹奏的记载,证明唐代就有葫芦笙吹奏的历史。

文化意义

葫芦笙舞乐是傈僳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葫芦笙舞乐在傈僳族的传统节日、庆典和婚礼等场合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傈僳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

傈僳族葫芦笙舞乐是傈僳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 历史悠久,原生态风貌:傈僳族葫芦笙舞乐是傈僳族较传统的原生态音乐形式,具有古朴厚重的原始音乐特点。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傈僳族祖先的生活和劳动中,是傈僳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不分。

2. 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傈僳族葫芦笙由葫芦、竹管和芦苇制成,吹奏时通过送气和用手指按动奏音孔来实现共振,发出悠扬的音乐声响。其音色独特,具有很强的听觉穿透力和情绪感染力。

3. 丰富的曲目和曲系:傈僳族葫芦笙舞乐有完整的曲系,包括多种曲牌、杂曲和散段。这些曲目多为傈僳族大众自娱舞“刮七”的伴奏乐,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富于煸情性。

4. 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传承:葫芦笙舞乐在傈僳族地区广泛流行,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老、中、青、少各年龄段的传承人,音乐存活较好,能保持原生态的沿革。

5. 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傈僳族葫芦笙舞乐充分体现了傈僳族乐观豁达、淳朴宽厚的民族性精神风貌。其音乐形式和舞蹈动作都展现了傈僳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

傈僳族葫芦笙舞乐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但通过多种方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得以延续和发展。以下是一些关键的传承策略:

1. 建立有效传承模式:

定期开展葫芦笙制作技能培训:通过组织培训课程,增进傈僳族人对葫芦笙音乐的了解,扩大传承范围,防止制作技艺的失传。

创建学校音乐教育传播途径:将葫芦笙音乐引入学校教育,通过系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从小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认识和兴趣。

2. 保护和培养传承人:对已经认定的传承人建立名录,明确他们的权益,并鼓励他们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

3. 利用现代传媒和平台:通过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宣传和展示傈僳族葫芦笙舞乐,增强其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4. 融入文化旅游和节庆活动:在旅游景点和文化节庆中展示和表演葫芦笙舞乐,使其成为吸引游客和观众的重要文化项目。

5. 创新和改编: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和改编,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和表演需求,同时保留其独特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