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市阿婆每天捐三元进街市慈善箱,小孩子用零用钱买东西捐给流浪猫,身边的慈善行动其实不一定是大人物专利。真正推动善行的,是人心里面的八字善心。
善心从何而来
八字善心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本善,就像小蚊子看见跌倒的同伴都会扶起来。这种本能反应不是宗教教条,而是人类生存本能的延伸。母亲教孩子“不要踢走笨公竹”的训示,孩子懂得给街坊让座的教养,也是善心的萌芽过程。
小事亦算慈善?
不用等到中才做善事。街市帮忙提重物,下班时扶着不易走的阿婆过马路,在便利店见人望带钱包给她十块钱,这些日常善举都是慈善行为。有位茶餐厅的烧饭大叔,每天留两碗饭给露宿者,坚持了二十五年。
谁适宜做善事?
慈善行动无分三教九流。白领可以捐工作时做志愿者,工人可以捐班照顾邻居,家庭主妇可以捐旧衣服给慈善机构。重点是量力而行,懂得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别人。有位收废品的伯伯,每收一车纸皮就捐五块钱给社区图书馆,积少成多。
善行三步曲
第一步:懂得看到身边的需要。留意到公屋邨有些小孩无人陪玩,发现公厕没有免费厕纸,这些观察力是行动的起点。第二步:量度自己的能力。学生可以捐功课簿,工人可以捐交通费,奶奶可以捐烧饭。第三步:立即行动。不用等爱好天,不用等有空钱,能帮的就帮。
慈善不是富人才能做的
有位收废品的阿婆,每收一车纸皮捐五元给社区图书馆,二十年捐了八万元。有位杂货店老板,每天留五件饮品给带走的孩子,坚持了十五年。这些持续的小善举,比一次性捐百万更有意义。
善心需要保养
善心和手机电池一样,用完了要充。每周抽半天做志愿者是充电,每月捐固定数目是维护,每年反思自己的善行是系统更新。有位退休教师,每月捐五百元给单亲家庭,但坚持每季亲自探访受助者,保持善心的温度。
善行传染链
一次善意行动可以引发连锁反应。有位叔叔扶着摔倒的奶奶,奶奶感动之下捐了全年退休金给老人院。小孩见人做好事,下次看见有人摔倒就会主动扶。这种良性循环,是社会最宝贵的资源。
慈善新思维
现代慈善不止是捐钱。用专业技能帮忙是新潮流:会计帮街坊做报税,律师帮低收入家庭打官司,医生做免费义诊。有位IT工程师,替慈善机构设计自动化捐款系统,节省了成千上万元行政开支。
善心永不嫌迟
五十岁开始做义工的阿姐,七十岁获颁公益金。六十岁退休的校长,组织校友会帮乡村学校。善心行动永远不会太晚,反而越早开始越有累积效应。有位临终病患,最后心愿是捐,成功救了位大学生。
真正的慈善行动,是将八字善心转化为日常习惯。不用等机会,不用等条件,能帮的就帮。你的一个微笑,一句安慰,一次让座,都可能是别人黑暗日子里的光。善行无大小,有心即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