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孝顺的标准是什么

小编

说实话,二十一世纪人讲孝顺,还要按八字来定标准?其实老祖宗的传统智慧,早是教导人用灵活的态度对待亲情。这次用八个实用标准,跟大家讲清楚孝顺的真谛。

顺从心意但不盲从

孝顺不是无条件听话。母亲说要着回家,小儿子要找理由说自己要独立。父亲认为存钱重要,子女觉得质素生活更重要。这时要说“心声”,但是说法要说得灵。用“爸爸,我每月留了三千元给家里,余下的钱我会很好地用来提升自己职业能力”的说法,比直接拒绝好得多。要记住,真的为父母好的时候,解释清楚比盲从更重要。

责任到来不能推卸

家里有个原则:母亲70岁前,子女要主动承担照顾责任。为什么?因为父母健康时,帮忙干活叫承恩;等到他们需要帮忙,再出力就变成急救。有个朋友很棒,父亲折回来,他不但每天煲汤,还教父亲用智能手机和姐妹视像。这种责任感,比送金送楼实用得多。

陪伴质素要兼顾

今时今日讲孝顺,不单止是“星期日回来吃饭”这么简单。奶奶最开心的,是孙女每个月寄来的手写信;阿伯最骄傲的,是孙子用自己拍的Vlog教他玩直播。陪伴的质素,在于用心程度。有个哥哥很聪明,每月固定跟妈妈去一次医院做检查,他说:“这是我给妈妈的保险,和我的安心证书。”

文化传承要落实

孝顺文化不是挂在嘴边。奶奶讲的广府童谣,要教孙子会唱;父亲写的家书格式,要落笔传承。有个家族很传统,每年清明都会修《家谱手册》,孙子要自己写字记录家族故事。这种文化DNA的传承,比送钱送物更有意义。

感恩教育要从小

八字孝顺的标准是什么

教孩子懂得感恩,是最大的孝顺。姐姐教孩子懂得用零花钱买东西,一定要留一部份给奶奶买衣服;年幼的孩子做了好事,父亲第一时间说:“你奶奶教教你这么多,你的成绩要分她一份。”这种教育,是把孝顺变成家族基因。

自省功夫要持续

真孝顺的人,会定期反省自己。问问自己:“我和父母说话时,有没有用那种对他们大声喊叫?”“我替父母做事时,有没有考虑他们的感受?”有个儿子每月和父亲打一次长通电话,专门听父亲讲以前的事,他说:“听老人的故事,比看心理学书本学得多。”

平衡艺术要学会

孝顺不是要抛弃自我。当医生的妹妹,每天排了半天回来做饭;做律师的哥哥,每个月留天半做家务。这种平衡,还要说学会拒绝。有个朋友很有见识,说:“我每月留出五天给家里,其余时间我要发展自己,等日后有钱有时间,我还可以帮家里更多。”

身教重于言传

最后的标准,是自己要做个孝顺的模范。奶奶看到孙女对公婆好,自己就会自动跟着学;伯父看到儿女对小孩耐心,自己对孙子就会更快乐。有一个家族最骄傲的,是三代人都有自己的“孝顺计划”,小孩子每个月要写感恩日记,小孩要学煮一盅老火汤。

讲完这八个标准,重申回到一句老话:孝顺是心灵的对话,不是形式的比拼。下次见到妈妈说要住回家,记住要说:“妈妈,我在等你们搬来。”见到爸爸说要存钱,要笑着说:“爸爸,我每月留了钱,您放心吧。”这种真诚的互动,是最高级的孝顺。记住,真孝顺的人,自己也会过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