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节为什么有赏月?中秋咏月的名句

小编

中秋节赏月这一传统习俗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以下将详细解释中秋节赏月的原因,并介绍一些脍炙人口的中秋咏月名句。

时令与丰收

中秋节正值农历八月十五,正值秋季之中,是秋收的季节。自古以来,人们在这个季节庆祝丰收,饮酒舞蹈,喜气洋洋。中秋节作为“秋收节”,象征着丰收和团圆,赏月活动在这一时节进行,既是对自然成果的庆祝,也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祭月习俗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祭月节,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有春秋二祭,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但由于秋分每年在八月内的日期不同,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祭月习俗的传承使得中秋节不仅是庆祝丰收的节日,更是表达对自然敬畏和感恩的日子。赏月作为祭月的一部分,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传统。

科学研究

从科学角度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空气中的湿气和沙尘消退,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科学观察表明,中秋之夜的月亮特别明亮,这为赏月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得中秋节成为赏月的最佳时机。

文化传承

中秋节赏月的习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中秋节赏月活动达到高峰,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历代文人对中秋节的赏月活动进行了大量的文学描绘,使得中秋节赏月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的欣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的这首词通过对明月的询问,表达了对人生和宇宙的哲思,展现了中秋夜的独特魅力。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的这首诗通过描绘月光,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体现了中秋节团圆的主题。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的这首诗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乱中亲人的深切思念,反映了中秋节的团圆意境。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的诗通过描绘中秋夜的景象,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体现了中秋节的团圆主题。

中秋节赏月这一传统习俗不仅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欣赏,更是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的结合。中秋咏月的名句更是赋予了中秋节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中秋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秋节赏月的起源和传说丰富多彩,既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又包含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以下是对中秋节赏月起源和传说的详细阐述:

起源

古代帝王祭祀活动:据《礼记》记载,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这一习俗后来逐渐传入民间。

农业生产庆祝:中秋节正值秋季丰收之时,农民为庆祝丰收,选择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逐渐形成了中秋赏月的习俗。

唐代赏月风俗盛行:唐代时期,中秋赏月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风尚,文人墨客纷纷以赏月为主题创作诗歌,进一步推动了这一习俗的普及。

传说

嫦娥奔月: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后,得到西王母赐予的不死药。嫦娥为避免药物落入恶人之手,吞下不死药飞升至月宫,成为月宫仙子。后羿与百姓因思念嫦娥,在中秋之夜赏月、吃月饼,寄托哀思。

吴刚伐桂:吴刚因犯错被贬至月宫,被迫砍伐不断自我修复的桂树,这一传说增添了中秋赏月的神秘色彩。

玉兔捣药:玉兔在月宫中为嫦娥捣制仙药,其形象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中秋赏月时常见的文化符号。

玄宗游月:唐玄宗与道士在中秋之夜游历月宫,聆听仙乐,归来后创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这一故事增添了中秋赏月的浪漫气息。

月饼起义:元末明初,朱元璋利用月饼传递起义信息,成功推翻元朝统治。此后,吃月饼成为中秋节的重要习俗,象征着团圆和胜利。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自古以来,众多文人墨客以咏月为主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中秋咏月名句:

唐代

李白:

《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张九龄: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杜甫:

《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居易: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宋代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辛弃疾: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王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代

徐有贞:

《中秋月》:“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现代中秋赏月的方式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基础上,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和技术,使得赏月活动更加多样化和便捷。以下是现代中秋赏月方式与传统赏月方式的不同之处:

传统中秋赏月方式

1. 家庭团聚:传统上,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在院子里或开阔地摆上桌椅,边吃月饼边赏月。

2. 焚香拜月:古代人有在中秋之夜焚香拜月的习俗,祈求家人平安、团圆美满。

3. 登楼望月:文人墨客喜欢登高远眺,欣赏月色,并留下许多咏月的诗篇。

八月十五中秋节为什么有赏月?中秋咏月的名句

4. 观潮赏月:在浙江一带,观潮与赏月相结合,成为一种独特的中秋活动。

现代中秋赏月方式

1. 高科技赏月:现代人可以使用望远镜、摄像机和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以更近、更清晰的方式欣赏月亮。

2. 网络互动:通过互联网与远方的家人和朋友进行视频通话,分享彼此的赏月体验,实现“云端团圆”。

3. 户外活动:现代人更倾向于走出家门,参与短途游、夜游船、古镇园林等户外活动,结合赏月。

4. 创新玩法:一些地方推出了“赏月航班”、无人机飞行表演等新玩法,增加了赏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5. 公共空间活动:城市里的公园和广场会举办音乐会、戏曲表演和灯谜晚会等庆祝活动,丰富人们的节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