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和立冬是冬季的两个重要节气,了解它们在时间和气候上的差异,以及相关的民间谚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两个节气的特点。
时间点
立冬:每年公历11月7日或8日,标志着冬季的开始。
冬至: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是冬季的中期,标志着最寒冷时期的开始。
时间间隔
立冬和冬至之间相差约45天。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而冬至则是第四个节气。
气温变化
立冬:气温开始逐渐下降,但还没有达到最冷的时刻。北方地区可能已经开始下雪,但南方地区气温还较为温和。
冬至:气温明显下降,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常常出现冰天雪地的景象。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气温达到最低点。
日照时间
立冬:日照时间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随后白天逐渐变长。
冬至的谚语
“冬至大如年”: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北方地区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团圆和幸福。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北方地区的习俗,寓意在冬至这一天吃饺子可以避免耳朵冻伤。
立冬的谚语
“立冬补冬,补嘴空”:立冬是进补的好时机,人们会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羊肉汤等,以增强体质,抵御寒冷。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立冬当天的天气可以预示整个冬季的天气情况。
冬至通常比立冬更冷,特别是在北方地区。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气温逐渐下降,而冬至则是冬季最寒冷时期的开始。民间谚语中有许多关于这两个节气的描述,如“冬至大如年”和“立冬补冬”,这些谚语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节气的认识,也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和生活智慧。了解这些谚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节气的变化和相应的习俗。
冬至节气和立冬节气的时间差大约是44天。立冬通常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而冬至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
冬至节气的气候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日照时间短: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夜晚时间最长的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小。
2. 气温走低,气候寒冷: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冬至开始“数九”,标志着进入最寒冷的阶段。
3. 寒冷干燥:冬至时节,寒潮活动频繁,北方地区的寒冷逐渐加剧,南方也明显感受到寒冷的袭击。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气温都会下降到冰点以下,甚至更低。由于冬季空气湿度较低,往往会伴随着干燥的天气。
4. 阴冷多雾:由于阳光照射时间短暂,气温低,导致了阴冷多雾的天气现象。特别是在江河湖海等水体附近,水汽容易凝结成雾,形成大雾天气,能见度降低。
5. 多风少雨:冬至时节,大部分地区进入了旱季,雨水相对较少。由于气温低,水汽含量不高,导致气压差异增大,风力相对较强。
6. 天气变化多端:冬至时节,天气变化多端,往往会有短期持续的冷空气来袭,使得气温经常发生剧烈波动,早晚温差较大。
立冬节气,作为冬季的起始,承载着丰富的习俗和文化内涵。以下是对立冬节气习俗的详细介绍:
立冬节气的习俗
迎冬:古代天子会亲自出郊迎冬,同时赐予群臣冬衣,以表彰和抚恤为国捐躯的烈士家属。
贺冬:亦称“拜冬”,自汉代起便有此习俗。人们会在立冬之日更换新衣,互相庆贺,宛如过年一般。
补冬:谚语有云“立冬补冬,补嘴空”,意味着在立冬这一天,人们会通过食用营养丰富的食物来犒赏自己和家人一年的辛劳。
酿黄酒:在绍兴地区,立冬是开始酿造黄酒的传统时节,这一习俗已有悠久的历史。
吃饺子:在北方,立冬吃饺子已成为一种习俗,象征着迎接冬天的到来。
扫疥:过去,在立冬时节,河南、江苏、浙江等地的人们会用香草、菊花、金银花等煎汤沐浴,以此来治愈疾病,确保身体健康地度过冬天。
立冬节气的食俗
北方饺子:在北方,立冬吃饺子已成为一种习俗,象征着迎接冬天的到来。
南方食补:南方人则倾向于在立冬时节食用鸡鸭鱼肉等温补食物,以抵御寒冷。
酿黄酒:在绍兴地区,立冬是开始酿造黄酒的传统时节,这一习俗已有悠久的历史。
吃生葱:南京地区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立冬时节,老南京人特别喜欢吃生葱,以抵抗冬季的湿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