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十二时辰作为古代时间计量的一种方式,不仅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至今仍在我国民间流传。十二时辰究竟如何读呢?它们又有哪些别称呢?
十二时辰的读法
十二时辰,又称“时辰”,是古代中国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的计时单位。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十二时辰的读法如下:
1. 子时:晚上11点到凌晨1点
2. 丑时:凌晨1点到3点
3. 寅时:凌晨3点到5点
4. 卯时:早上5点到7点
5. 辰时:早上7点到9点
6. 巳时:早上9点到11点
7. 午时:中午11点到下午1点
8. 未时:下午1点到3点
9. 申时:下午3点到5点
10. 酉时:下午5点到7点
11. 戌时:晚上7点到9点
12. 亥时:晚上9点到11点
十二时辰的别称
1. 子时别称:夜半、子夜、夜分、夜半子时、夜子时
2. 丑时别称:鸡鸣、荒鸡、荒鸡时、丑夜分、丑时
3. 寅时别称:平旦、寅夜分、寅时、平明、平旦时
4. 卯时别称:日出、日出入、日出时、卯时
5. 辰时别称:食时、食时辰、食时、辰时
6. 巳时别称:隅中、隅中时、午前、巳时
7. 午时别称:日中、日正、日正时、午时
8. 未时别称:日昳、日昳时、午后、未时
9. 申时别称:哺时、哺时辰、日入、申时
10. 酉时别称:日夕、日夕时、日暮、酉时
11. 戌时别称:黄昏、日夕时、日暮、戌时
12. 亥时别称:人定、人定夜、人定时分、亥时
十二时辰的文化内涵
1. 子时:子时为夜晚最深沉的时刻,古人认为此时天地阴阳交替,万物生长。子时也是古代帝王举行祭祀仪式的重要时刻。
2. 丑时:丑时为鸡鸣时分,意味着一天的开始。古人认为此时阳气上升,万物复苏。
3. 寅时:寅时为平旦,即天刚亮的时候。古人认为此时阳气旺盛,适合农耕。
4. 卯时:卯时为日出时分,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到来。卯时也是古代帝王举行朝会的时间。
5. 辰时:辰时为食时,即早餐时分。古人认为此时适宜休息,补充能量。
6. 巳时:巳时为隅中,即上午的中间时刻。古人认为此时阳气最盛,万物生长。
7. 午时:午时为日中,即中午时分。古人认为此时阳气达到极点,万物生长。
8. 未时:未时为日昳,即午后时分。古人认为此时阳气开始减弱,万物开始收敛。
9. 申时:申时为哺时,即下午的中间时刻。古人认为此时适宜休息,补充能量。
10. 酉时:酉时为日夕,即傍晚时分。古人认为此时阳气开始消退,万物开始休息。
11. 戌时:戌时为黄昏,即傍晚到夜晚的过渡时刻。古人认为此时天地阴阳交替,万物生长。
12. 亥时:亥时为人定,即夜晚最深沉的时刻。古人认为此时天地阴阳交替,万物生长。
十二时辰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时间的认知,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时至今日,十二时辰依然在我国民间流传,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