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泉板凳龙是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流传的一种以长条板凳为主要道具的传统舞蹈艺术。它在长时间的传演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文化习俗性。以下将详细介绍北泉板凳龙的历史演变、文化特征及其现代发展。
起源与发展
起源:北泉板凳龙起源于清朝末年,最初是孩童用板凳模仿龙的各种形态进行玩耍,称为“细娃耍板凳”。
发展:1884年,黄良成和黄吉云兄弟参考川剧曲牌,将“口念锣鼓”形成2/4和4/4拍的音乐节奏,配以打击乐器,创编了“大人玩龙灯”的北泉板凳龙。
角色与规模
角色:原始形态的板凳龙由三人操作,两人玩龙头,一人玩龙尾。随着发展,增加了逗宝人角色,负责引导板凳龙和指挥乐队。
规模:板凳龙从最初的三条板凳发展到数条乃至十数条板凳的大型组合,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和壮观。
音乐与动作
音乐:音乐伴奏从原始的“肉锣鼓”发展到以大鼓、镲、锣、唢呐等为乐器的打击乐,并套以川剧锣鼓曲牌进行伴奏。
动作:动作从简单的“套翻身”和“两边侧”发展到包含“大小板凳花”、“踏龙背”、“上天梯”、“龙缠身”、“群龙抢宝”等数十个花头套路。
村落文化习俗性
习俗性:板凳龙成为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节日庆典都会进行表演,成为村民们自娱自乐的重要方式。
自娱性:板凳龙表演不仅是节日庆典的活动,也是家庭成员自娱自乐的重要方式,增强了家庭和村庄的凝聚力。
简便易学的可参与性
简便性:板凳龙的动作简单易学,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参与,从孩童到成人都可以轻松上手。
易学性:表演所需的道具和动作都可以在家中进行练习,不受场地限制,具有很高的参与性。
广泛参与的大众性
大众性:板凳龙表演吸引了广泛的参与者,不仅限于男性,女性也可以参与,体现了性别平等的文化特征。
参与度:每次表演都能吸引大量的村民参与,形成了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传承危机
传承断裂:由于活动阵地的缩小和传承链的断裂,北泉板凳龙面临传承危机,缺乏系统的、有组织的传艺和培训。
年轻人参与度低:随着年轻一代外出打工,参与板凳龙表演的人数逐渐减少,传承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创新与保护
创新:为了应对传承危机,传承人不断对板凳龙进行艺术再加工和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
保护:和相关部门正在大力扶持和培养板凳龙的传承人,通过进校园、进社区等方式,推广和普及板凳龙文化。
北泉板凳龙在长时间的传演中,逐渐形成了村落文化习俗性、简便易学的可参与性、广泛参与的大众性等特征。尽管面临传承危机,但通过不断的创新和保护措施,北泉板凳龙仍然在传承和发展中焕发新的活力。
北泉板凳龙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起源于当地孩童用板凳模拟龙的形态进行玩耍的活动,这一形式被称为“细娃耍板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活动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以下是关于北泉板凳龙历史渊源的详细归纳:
起源与发展过程
起源:北泉板凳龙的起源与当地村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村民们利用家家户户都有的板凳,模仿播种、收割等劳动过程以及丰收的喜庆场景,逐渐形成了板凳龙的雏形。
发展过程:板凳龙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最初,板凳龙只有三根板凳,分别代表龙头、龙身和龙尾,由三人共举。随着时间的推移,板凳龙的动作和道具逐渐丰富,加入了逗宝人角色,板凳数量也增加到数条乃至十数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表演套路。
文化意义
北泉板凳龙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象征着吉祥、欢乐和幸福,是村里节日庆典的表演项目,深受村民喜爱。板凳龙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民间艺术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北泉板凳龙的制作工艺和材料具有以下特殊之处:
1. 材料选择:
板凳:使用轻便的长木板凳,四条凳脚打磨成圆柱形,便于舞动。
红绸:用于装饰板凳,覆盖在凳面上,并在板凳两端系上红绸泡花作为龙头和龙尾,红绸的飘动象征龙尾的灵动。
竹篾:用于制作龙宝的骨架,竹篾条编织成22个直径约9厘米的竹圈,形成球形的龙宝骨架。
绸子和金箔纸:用于装饰龙体,增加视觉效果。
2. 制作工艺:
板凳装饰:将红绸覆盖在板凳面上,用布带系牢,多余的红绸垂下作为龙尾,另一端系上红绸泡花作为龙头。
龙宝制作:用竹篾条编织成球形骨架,外用红布条和金箔纸缠绕装饰,中间系上小铜铃,增加声音效果。
水旗制作:用细竹竿撑起蓝绸方旗,旗面贴上金箔纸剪成的水波纹,增强视觉效果。
3. 创新与传承:
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增加了“逗宝人”角色,负责引导龙的动作和节奏,丰富了表演形式。
传承: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板凳龙从简单的游戏发展成具有完整表演套路的民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
北泉板凳龙在村落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习俗性:北泉板凳龙是村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在节日庆典和重要活动中表演,成为村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自娱性:板凳龙表演不仅限于专业演员,村民们也可以参与其中,自娱自乐,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3. 可参与性:板凳龙的动作简单易学,适合各年龄段的人参与,尤其是家庭内部的成员共同参与,增强了家庭互动。
4. 随意性:表演者在舞龙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增加了表演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5. 大众性:板凳龙表演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为村落文化活动中的亮点,促进了文化交流。
6. 女性参与:与传统舞龙活动不同,北泉板凳龙允许女性参与,打破了性别限制,体现了村落文化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