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曲种:五音大鼓的由来

小编

五音大鼓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曲种,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下将详细介绍五音大鼓的由来、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意义。

起源与发展

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曲种:五音大鼓的由来

起源:五音大鼓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陪都承德,最初在宫内称为“清音会”,后流入民间,并被艺人们带到京南、天津、河北安次(廊坊)一带。

发展:五音大鼓在京津一带发生变异,分为两支。一支进入北京发展成为“单琴大鼓”,后定名为“北京琴书”;另一支继续在京津、河北农村流传,形成了今天的密云蔡家洼五音大鼓。

传承与演变

传承:五音大鼓的传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代代相习。蔡家洼村的五音大鼓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该村,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演变:在流传过程中,五音大鼓吸纳了多个鼓曲的腔调,如奉调、乐亭调、梅花调、悲调等,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音乐特点

乐器组合:五音大鼓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持鼓板站立击节,说唱相间,另有三人分别操持三弦、四胡、打琴(扬琴)和瓦琴进行伴奏,合而成为“五音”。

曲调与节奏:五音大鼓的曲调多样,包括奉调、四平调、柳子板、慢口梅花、二性板等,能够表现喜怒哀乐四种情绪。

表演形式

表演风格:五音大鼓的表演风格独特,主唱与伴奏配合默契,能够随机应变,适应不同的表演场合。

曲目内容:五音大鼓的唱词和书目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教化作用和娱乐功能,常见曲目包括《杨家将》、《岳飞传》、《刘公案》等。

社会教育功能

教化作用:五音大鼓的唱词和书目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具有较强的教化作用,常用于传播知识和实行教化。

文化传承:五音大鼓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代代相传,保留了丰富的民间文化。

现代传承与保护

传承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五音大鼓面临着传承危机,现存的传承人年事已高,年轻人对这种传统艺术兴趣减少。

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五音大鼓,密云县文化委员会制定了五年保护规划,并组织力量进行抢救、保护,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音大鼓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汉族民间艺术曲种。它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陪都承德,经过多次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密云蔡家洼五音大鼓。五音大鼓不仅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和表演形式,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教育功能。尽管面临传承危机,但通过保护和传承措施,五音大鼓有望继续流传下去。

五音大鼓的表演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 五音融合:五音大鼓的表演形式独特,主要体现在其五种乐器的使用上,包括三弦、四胡、打琴、瓦琴和鼓板。这五种乐器共同演奏,形成了“五音”。

2. 说唱结合:表演通常由一人持鼓板站立击节,进行说唱相间的表演,另四人分别操持三弦、四胡、打琴和瓦琴进行伴奏。这种形式使得表演既有说书的叙事性,又有唱曲的抒情性。

3. 丰富的曲调:五音大鼓的唱腔音乐由奉调、四平调、柳子板、慢口梅花和二性板五种曲调构成,这些曲调的演唱运用既有不同板式的变化特点,又有类似曲牌的连缀使用。

4. 地方特色:五音大鼓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密云本地的方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唱词和书目内容丰富,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5. 乐器独特:五音大鼓使用的乐器中,瓦琴和打琴较为珍贵,尤其是瓦琴在北方鼓书和鼓曲形式中较为少见,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五音大鼓的曲调包括:

1. 奉调

2. 四平调

3. 柳子板

4. 慢口梅花

5. 二性板

五音大鼓,这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曲种,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着独特的影响。以下是对其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对现代影响的详细分析:

历史渊源

起源:五音大鼓产生于清道光年间的河北省安次县(今廊坊市),由多种民间曲艺形式融合而成,包括奉调、乐亭调、梅花调等。

发展:在清末,五音大鼓分化为两支,一支演变为北京琴书,另一支则在京、津、河北农村广为流传,尤其是北京密云的蔡家洼村。

文化背景

艺术特色:五音大鼓以三弦、四胡、打琴、瓦琴和鼓板为伴奏乐器,融合了多种曲调,音韵悦耳动听。

文化内涵:其唱词和书目内容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教化作用,反映了民间生活和价值观。

对现代的影响

文化传承:五音大鼓作为北京市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创新:现代五音大鼓艺人通过创作新曲目,如宣传党的政策、乡村振兴等,使这一艺术形式与时俱进。

社会教育:五音大鼓的唱词和书目在教育民众、传播文明乡风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旅游推广:在蔡家洼玫瑰情园景区的定期演出,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推动了乡村文化的振兴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