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竹马是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儿童游戏,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和体育项目。它在表演内容、形式和文化内涵上都有独特的魅力。
起源
起源背景:泾河竹马最早起源于人类童年时期的儿童游戏,以竹枝骑于跨下作跨马状,你追我赶。
历史传说:相传药王孙思邈寻找草药途经枣坪东沟,遇到一个身患恶疾的人,孙思邈给了他一个偏方和几副草药,治愈了病人。为了纪念孙思邈,病人在东沟凿洞建庙,并在庙前表演竹马以示庆祝。
发展
传承至今:泾河竹马经过辈辈相传,经久不衰,成为泾河流域一项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枣坪竹马作为泾河竹马的代表,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枣坪竹马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一步推动了其传承和发展。
表演形式
表演人数和道具:泾河竹马通常以12人为一阵营,使用自制竹马为主要道具。表演者在扮演不同角色时,会穿戴不同的人物服装、头饰以及道具。
表演场地:表演场地多选为场畔、村里较大空间或野外空地,大约以15平方米为宜。表演场内以宫灯为城门,演员们及所有表演均在场内围绕宫灯进行。
表演程序:泾河竹马的表演程序包括“教场操练”、“马占四角”、“蚰蜒滚豆”、“双蚰蜒滚豆”、“万马奔腾”、“力破迷阵”、“喜迎凯旋”、“鸽子旋窝”、“六门布阵”、“九门厮杀”和“狮跃龙腾”等,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动作和要求。
艺术特点
结构严谨:泾河竹马的表演程序环环相扣,张弛有度,具有完美的艺术结构。表演者在动作、节奏和队形变换上要求极高,体现了高超的表演技巧。
故事性强:表演内容大多取材于《封神榜》、《回荆州》、《劈山救母》、《杨门女将》、《下河东》等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教育意义。
民族特色鲜明:泾河竹马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蕴含了丰富的庆典和祭祀文化元素,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保护:泾河竹马作为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得到了和社会的重视和保护,进一步促进了其传承和发展。
文化传承:泾河竹马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泾河流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代代相传,保留了原始的竹马制作工艺和传统文化元素。
社会影响
文化认同:泾河竹马通过表演和展示,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承。
旅游推广:泾河竹马作为泾阳县的文化名片,多次在各级春节联欢晚会及电视台播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推动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泾河竹马是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儿童游戏,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和体育项目。它在表演内容、形式和文化内涵上都有独特的魅力,不仅是泾河流域传统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通过代代相传和保护,泾河竹马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发扬。
泾河竹马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童年时期的儿童游戏——黄口稚儿,即以竹枝骑于胯下做跨马状,你追我赶。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竹马逐渐演变为成年人的游戏、体育项目或娱乐活动。相传药王孙思邈寻找草药途经枣坪东沟,遇到泾河之北一身患恶疾之人,孙思邈给了他一个偏方和几副草药,此人服完后竟痊愈。为了纪念孙思邈,此人请人在东沟凿洞建庙,并请枣坪人来庆祝,枣坪人就在庙前拉开场子表演竹马。
泾河竹马在表演上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结构严谨:泾河竹马的表演程序环环相扣,张弛有度,具有完美的艺术结构。每一组动作都相当规范,队形变化复杂,尤其是“十剪子花”、“风搅雪”、“鸽子旋窝”、“亮相观灯”的表演,要求表演者高度的技巧和默契配合。
2. 故事性强:枣坪竹马这一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关联,所表演的内容大多为《封神榜》、《回荆州》、《劈山救母》、《杨门女将》、《下河东》等故事,起到了高台教化的作用,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气节。
3. 技巧要求高:枣坪竹马的表演程序相对固定,每一组动作都相当规范,队形变换复杂,尤其是“十剪子花”、“风搅雪”、“鸽子旋窝”、“亮相观灯”的表演,要求表演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体力的大量消耗,是一种融艺术表演与体育锻炼为一体的民间文化项目。
4. 民族特色鲜明:枣坪竹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即使现在它已成为一种纯娱乐性的民间艺术,但仍不难窥出它所蕴含的庆典、祭祀的文化气息。
泾河竹马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通过多种方式得以传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支持与宣传: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惠民演出和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提高了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泾河竹马的魅力,还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
2. 走进校园: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传承泾河竹马,文化部门和相关机构将竹马表演和制作技艺带进校园,组织学生学习竹马表演和制作。通过这种方式,泾河竹马的传承得到了年轻一代的关注和支持。
3. 传承人的努力:像高文院、程立东等传承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不仅恢复了传统的竹马制作工艺,还积极组织竹马表演活动,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他们的努力使得泾河竹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活跃和传承。
4. 创新与发展:在传承过程中,泾河竹马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例如,程立东在竹马制作上进行了创新,采用钢丝结构代替传统竹编,使竹马更加结实耐用,便于表演。
通过以上这些方式,泾河竹马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继续在群众中发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