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来历和风俗 处暑习俗盘点

小编

处暑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了解处暑的来历和风俗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节气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

起源:处暑源自于古代农耕文明,古人根据气候的变化和农事活动的规律确定了这一节气。它反映了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消退的自然现象。

命名由来:处暑的“处”有终止、躲藏之意,表示炎热的日子即将结束,暑气至此为止。

天文历法的体现

太阳运行轨迹:处暑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南退,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

三候变化:处暑分为三候,分别是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这些物候现象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和农作物的成熟。

祭祖和迎秋

祭祖:处暑时节,许多地方会进行祭祖活动,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和丰收。

迎秋:处暑过后,秋意渐浓,人们会出游迎秋,欣赏秋天的美景。

饮食习俗

吃鸭子:处暑吃鸭是民间的传统,鸭肉味甘性凉,有助于祛暑降燥。

吃龙眼配稀饭:福建等地有在处暑吃龙眼的习俗,龙眼偏温性,有助于补充夏季消耗的热量。

其他习俗

放河灯:中元节期间,人们会在江河湖海之中放河灯,普度水中的孤魂野鬼。

开渔节:沿海地区在处暑后举行开渔节,欢送渔民出海捕鱼,期盼丰收。

煎药茶:处暑期间,家家户户会煎凉茶,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

处暑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文化和历史的时刻。它的来历和风俗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了解处暑的来历和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丰富多样性。

处暑节气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农作物进入成熟期,农事活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农事活动:

1. 水稻管理:处暑时节,一季稻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夏玉米、夏大豆等旱作物也进入开花结实生长阶段。对于水稻,要注意防治稻曲病、稻瘟病等病虫害,同时进行适当的水肥管理,确保稻谷的顺利生长和成熟。

2. 蔬菜管理:秋季是蔬菜播种、育苗、栽植和田间管理的大忙季节。处暑前后,适合种植秋菠菜、大白菜、芥菜类蔬菜等。在管理上,要注意防治病虫害,确保蔬菜的正常生长。

3. 果树管理:处暑时节,柑桔、杨梅、枇杷、桃、樱桃、葡萄等果树进入果实膨大及秋梢抽发期。农事活动以抗旱、抗台和施促果采果肥、防治病虫为中心,适时采摘,及时施采后肥、治虫保叶防二次开花。

4. 经济作物管理:棉花已经结铃吐絮,要注意防治烂铃;玉米要注意防治大斑病、小斑病等病害;花生要注意排水防涝,及时采收。

处暑的来历和风俗 处暑习俗盘点

5. 抢收抢晒:处暑之后,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陆续成熟,农民需要抢抓农时,及时收割和晾晒,确保粮食的安全存储。

6. 防灾减灾:处暑时节也是台风多发的季节,农民需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预防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这些农事活动不仅体现了农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顺应,也展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处暑节气的传统美食主要包括:

1. 鸭子: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认为鸭子味甘性凉,适宜祛暑降燥。常见的做法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人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习俗,处暑时节会购买处暑百合鸭等。

2. 龙眼:处暑过后是入秋的季节,吃龙眼有“补秋”之说。龙眼性偏温,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糖类、蛋白质和铁质,有助于促进血红蛋白再生,有益心脾,补气血。

3. 菱角:在南方,处暑时节有收获和种植菱角的习俗。菱角性甘凉,煮熟后性甘平,可代谷充饥,其根茎可当蔬菜食用,壳可入药。

4. 煎药茶:南方地区有煎药茶的习俗,一般由茯苓、荷叶、陈皮、白茅根等十味中药组成,煎茶饮用,意在清热去火、健脾祛湿。

这些美食不仅美味,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