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标志着炎热夏季的结束和凉爽秋季的开始。了解处暑的物候特征和三候对于理解季节变化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气温变化
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时节,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
昼夜温差增大:处暑后,昼夜温差显著增大,白天气温仍较高,但夜晚气温迅速下降,尤其是清晨和夜晚,凉爽甚至略带寒意。
降水变化
降雨增多: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南退和北方冷空气的逐渐增强,处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雨季的后半段,降雨频次和强度相比盛夏虽有所减弱,但持续时间更长,范围也更广。
秋雨频繁:华西地区进入9月,秋雨偏多,特点是雨日多,但雨量不大,以绵绵细雨为主。
自然现象
秋高气爽:处暑后,冷空气开始影响中国,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
雷暴活动减少:处暑时节,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华南、西南和华西地区的雷暴活动也相对减少。
鹰乃祭鸟
处暑之日,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会把捕捉来的鸟放到地上展示,就如同祭祀一般,然后再食用。这一现象反映了处暑时节老鹰的活跃和捕猎行为的增加,也体现了自然界中食物链的循环和生态的多样性。
天地始肃
处暑后五日,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大自然呈现一片肃杀之气。树叶开始变黄,逐渐凋零,草木由盛转衰。这一候象标志着秋季的进一步深入,万物开始从繁茂走向凋零,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准备。
禾乃登
再五日,黍、稷、稻、粱等农作物开始成熟,进入收割、打晒的收获季节。这一候象不仅反映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自然界的季节变化,也体现了农民们对丰收的期盼和喜悦。
处暑节气的物候特征和三候揭示了自然界从炎热到凉爽的过渡,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降水增多,自然现象如秋高气爽和雷暴活动减少。处暑三候——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分别描述了老鹰捕猎鸟类、万物凋零和农作物成熟的景象,反映了季节变化和生态循环的规律。
处暑节气,标志着炎热夏季的结束和凉爽秋季的开始,拥有丰富的传统习俗,主要包括:
祭祖与迎秋:处暑前后,民间会举行与中元节相关的祭祖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同时迎接秋季的到来。
放河灯:作为中元节期间的重要活动,放河灯旨在超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对生者的祝福。
开渔节:对于沿海地区的渔民来说,处暑是渔业收获的重要时节,举行盛大的开渔节,欢送渔民出海捕鱼,庆祝渔业的丰收。
吃鸭子:处暑时节,人们认为吃鸭子可以润肺健脾,适应季节变化,鸭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
煎药茶:自唐代以来,处暑期间就有煎药茶的习俗,人们常用清凉、甘润的药材泡茶饮用,以清热解毒、祛湿健脾。
处暑时节,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是养生的关键时期。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养生方法和建议:
调整饮食
增加滋阴润燥食物:如梨、百合、莲子、银耳等,有助于清热润肺、养胃生津。
适当摄入酸味食物:如柠檬、山楂等,有润肺收敛的作用,可适量食用。
少吃辛辣煎炸食物:避免加重秋燥,减少对胃肠的负担。
调节作息
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应自然界阴阳变化。
午睡:适当午睡可缓解秋乏,提升下午的精神状态。
适度运动
选择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慢跑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
注意运动时间:尽量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避免高温时段。
心理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通过阅读、听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
其他养生方法
按摩保健穴位:如足三里穴、脾俞穴等,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注意保暖:早晚温差较大,注意适时增减衣物,特别是保护好腹部和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