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它位于立秋和白露之间,反映了气温逐渐下降和暑气消退的自然现象。以下是关于处暑节气的由来和风俗的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
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处暑节气起源于古代农耕文明,古人通过观测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了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处暑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这一变化被古人精确地记录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称为“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天文历法
黄经的变化:处暑的具体日期在每年的公历8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即为处暑。
三候现象:处暑分为三候,分别是“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分别对应老鹰开始捕猎鸟类、万物开始凋零和农作物成熟。
气象变化
气温下降:处暑标志着气温开始由炎热向寒冷转变,虽然暑气尚未完全消退,但已经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秋老虎现象:在处暑之后,部分地区仍会出现短期的高温天气,称为“秋老虎”,这通常是副热带高压再次控制回归所致。
传统习俗
祭祖迎秋: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祝中元节的习俗,称为“七月半”,期间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如竖灯篙、放河灯等。
吃鸭子: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在老北京和江苏地区尤为流行,鸭肉味甘性凉,有助于滋阴润燥。
放河灯:在中元节期间,人们会在江河湖海中放河灯,悼念逝者并祈求平安。
开渔节: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浙江沿海一带会举行开渔节,欢送渔民出海。
拜土地爷:处暑时节,农家会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感谢其带来丰收。
养生建议
滋阴润肺:处暑时节,气候干燥,易出现干咳、皮肤干燥等症状,应多喝水,多吃润燥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等。
早睡早起:处暑后,人体进入休整阶段,应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处暑节气不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交汇点。它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反映了气温逐渐下降和暑气消退的自然现象。处暑节气的风俗丰富多彩,既有深厚的文化传统,也有实际的农事活动,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自然,享受季节变化的美好。
处暑节气的气候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气温下降:处暑节气标志着炎热天气的结束,气温开始显著下降。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活跃。
2. 秋高气爽:在冷高压的控制下,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空气干燥,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增大。
3. 秋老虎:在处暑尾声,南方地区可能会再次出现高温天气,这就是所谓的“秋老虎”。这种现象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尚未完全撤退,仍然控制着南方地区。
4. 雷暴活动:华南、西南和华西地区的雷暴活动仍然较为频繁,尤其是在9月,雷暴天气较多。
5. 降水变化:处暑节气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开始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而华西地区则可能出现较多的秋雨。
处暑节气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炎热天气的结束和气温的逐渐下降。在这个时期,农民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农事活动,以确保秋季作物的顺利生长和收获。以下是处暑节气常见的农事活动:
1. 水稻管理:处暑时节,一季稻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夏玉米、夏大豆等旱作物也进入开花结实生长阶段。农民需要注意防治稻曲病、稻瘟病等病虫害,并进行适当的水肥管理,确保稻谷的顺利生长和成熟。
2. 蔬菜管理:秋季是蔬菜播种、育苗、栽植和田间管理的大忙季节。处暑前后,适合种植秋菠菜、大白菜、芥菜类蔬菜等。在管理上,要注意防治病虫害,确保蔬菜的正常生长。
3. 果树管理:柑桔、杨梅、枇杷、桃、樱桃、葡萄等果树进入果实膨大及秋梢抽发期。农事活动以抗旱、抗台和施促果采果肥、防治病虫为中心,适时采摘,及时施采后肥、治虫保叶防二次开花。
4. 经济作物管理:棉花已经结铃吐絮,要注意防治烂铃;玉米要注意防治大斑病、小斑病等病害;花生要注意排水防涝,及时采收。
5. 抢收抢晒:处暑之后,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陆续成熟,农民需要抢抓农时,及时收割和晾晒,确保粮食的安全存储。
6. 防灾减灾:处暑时节也是台风多发的季节,农民需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预防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处暑节气,标志着炎热夏季的结束,秋季的正式来临。这一时节,人们不仅庆祝丰收,还通过一系列传统习俗和食俗来迎接新季节的到来。以下是处暑节气中一些常见的传统习俗和食俗:
传统习俗
1. 祭祖迎秋:处暑前后,民间常有祭祖的活动,特别是在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期间,人们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2. 放河灯:河灯,又称“荷花灯”,人们在中元夜将其放入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以此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3. 开渔节:在沿海地区,处暑时节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沿海地区都会举行盛大的开渔节,欢送渔民出海捕鱼。
4. 拜土地爷: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以祈求丰收。
5. 出游迎秋: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食俗
1. 吃鸭子:老鸭味甘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适合在夏末秋初食用。
2. 煎药茶:处暑期间,人们习惯于前往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回家煎茶备饮,以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
3. 喝酸梅汤:酸梅汤以乌梅为主料,搭配山楂、甘草、桂花等熬制而成,酸甜可口,是夏季到秋季过渡期的理想饮品。
4. 吃龙眼配稀饭:在福建地区,处暑时节有吃龙眼配稀饭的习俗,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
5. 吃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