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作为全球最大单体航站楼,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提升了旅客的出行体验和机场的运营效率。以下是大兴机场刷脸登机的九大亮点及其创新之处。
航站楼规模
大兴机场的航站楼区南北约1753米,东西约1591米,总建筑面积约140万平方米,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这种超大规模的设计不仅提升了旅客的出行体验,也为机场的运营管理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扩展空间。
设计特点
航站楼采用“五指廊”设计,旅客从中心到达指廊最远端步行距离不超过600米,步行时间不超过8分钟。这种设计大大缩短了旅客的步行距离,提高了机场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结构设计
航站楼的屋顶钢结构重量4万多吨,仅用8根C形柱支撑,这些柱子彼此间距200米,形成的空间可以放下一个水立方。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美观,还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提供了更大的公共空间,提升了旅客的舒适度。
功能性
C形柱的设计不仅提供了充足的支撑,还能有效减少对旅客视线的遮挡,增加了航站楼内的自然采光和通风。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航站楼的功能性,还增强了其美观性和实用性。
采光设计
屋顶的8000多块玻璃都是双层的,中间安装了统一东西向排列的遮阳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同时还有遮阳的效果。这种设计不仅节省了能源,还提供了舒适的室内环境,提升了旅客的整体体验。
环保效果
这种设计实现了室内自然光采光面积超过60%,同时在实验中可抵御17级特强龙卷风。这种环保和安全的双重设计,进一步提升了大兴机场的可持续性和运营效率。
高铁设计
大兴机场的航站楼下将有包括京雄城际铁路、地铁大兴机场线等多条轨道线路,高铁在地下穿越航站楼时的最高时速350公里。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机场的交通便利性,还为旅客提供了更快捷的换乘体验。
技术挑战
高铁以250公里的时速通过510米长的“高铁隧道”时,会产生较强的振动和较大风压,大兴机场采用了国内首创的层间隔震技术。这种技术有效地解决了高铁穿越航站楼带来的技术挑战,确保了航站楼的安全和稳定。
技术创新
航站楼首层板下设置隔震支座,将航站楼首层和地下一层完全隔开,既隔震又不影响地下层使用。这种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航站楼的安全性,还提升了其抗震能力,确保了旅客的安全。
应用效果
整个航站楼共使用1320套隔震装置,为全球最大的单体隔震建筑。这种广泛应用的技术不仅提高了建筑的整体安全性,还为其他大型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规模和应用
整个航站楼共使用1320套隔震装置,为全球最大的单体隔震建筑,建设了世界最大单块混凝土板,抗震设防烈度达8度。这种大规模的隔震技术应用,不仅提高了建筑的安全性,还为地震多发地区的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抗震效果
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确保旅客和机场设施的安全。这种抗震设计不仅提高了建筑的安全性,还为旅客提供了更可靠的出行保障。
设计创新
航站楼外连接高速和机场的双层桥,分别对应航站楼F3、F4——国际出发走上层,国内出发两层均可。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机场的交通便利性,还为旅客提供了更便捷的换乘体验。
功能性
双层出发高架桥的设计,使得旅客可以更方便地前往不同的登机口,减少了步行时间。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机场的运营效率,还提升了旅客的出行体验。
技术创新
机场高速全线大面积采用融冰雪材料,结冰点降到零下12左右,克服了冰雪天气对高速通行能力的影响。这种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机场的通行能力,还为冬季出行的旅客提供了更安全的保障。
环保效果
这种大范围采用自融冰雪路面技术,在国内尚属首例,减少了常规融雪剂材料的使用,更加环保。这种环保设计不仅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为旅客提供了更环保的出行体验。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通过多项创新技术,如全球最大单体航站楼、8根C形柱支撑、白天自然采光、高铁下穿航站楼、层间隔震技术、世界最大单体减隔震建筑、双层出发高架桥和自融冰雪路面等,提升了旅客的出行体验和机场的运营效率。这些创新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领先实力,还为未来机场的设计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大兴机场刷脸登机注意事项:
提前注册:旅客需要在家通过航空公司APP提前注册“刷脸通关”功能,并完成身份信息验证。
身份验证:在机场值机、安检和登机环节,旅客需通过人脸识别进行身份验证,无需出示任何身份证件或登机凭证。
设备使用:旅客应按照设备提示,正确操作自助值机、自助托运和刷脸登机设备,确保顺利完成乘机流程。
特殊情况:如遇技术故障或特殊情况,旅客可咨询机场工作人员,寻求帮助以完成乘机手续。
在大兴机场刷脸登机后,您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取行李:
1. 确认行李提取地点:国内航班的行李通常在2层到达大厅的行李提取区,您需要前往对应的行李转盘。
2. 查看行李信息:在提取行李之前,您可以通过手机扫描行李牌上的条形码,获取行李的实时信息,确保行李已经到达。
3. 提取行李:到达行李转盘后,等待您的行李出现。如果您的行李未能及时到达,可以联系行李查询处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