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节气物候现象 及其历史典籍的出处

小编

大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深入。了解大雪节气的物候现象及其历史典籍的出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节气的气候特征和文化内涵。

大雪节气物候现象 及其历史典籍的出处

一候鹖鴠不鸣

鹖鴠,又称寒号鸟,因其夜鸣求旦而得名。在大雪时节,由于天气极度寒冷,鹖鴠不再鸣叫。鹖鴠不鸣象征着冬季的寒冷和阴气的极致。古人认为,鹖鴠感受到六阴之极而不鸣,反映了冬季阴盛阳衰的自然规律。

二候虎始交

在大雪时节,阴气最盛,阳气开始萌动。老虎作为猛兽,开始有求偶行为。虎始交反映了阳气在阴气最盛时的萌动,象征着自然界中阴阳交替的规律。老虎求偶行为不仅是为了繁衍后代,也反映了冬季生物活动的变化。

三候荔挺出

荔挺,即马兰草,又称马薤。在大雪时节,感受到阳气的萌动,抽出新芽。荔挺出显示了植物在寒冷冬季中的顽强生命力,象征着阳气在阴冷环境中的萌动和生长。这一物候现象也被认为有预测福祸的作用。

《淮南子》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小雪后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钟。”。《淮南子》是最早记载大雪节气的典籍之一,说明了小雪后十五天为大雪,反映了古代对节气的精确观测和记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详细解释了大雪节气的气候特征和物候现象,进一步明确了大雪节气的命名和含义。

《吕氏春秋》

“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坼,鹖鴠不鸣,虎始交。”。《吕氏春秋》描述了仲冬之月的气候变化和物候现象,为大雪节气的命名和物候描述提供了历史依据。

《孝经纬》

“小雪后十五日,斗指壬,为大雪,言积阴为雪,至此栗烈而大矣。”。《孝经纬》记载了大雪节气的天文意义和气候变化,进一步证实了大雪节气的命名和气候特征。

大雪节气的物候现象主要包括鹖鴠不鸣、虎始交和荔挺出,这些现象反映了冬季阴盛阳衰的自然规律。历史典籍如《淮南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吕氏春秋》和《孝经纬》等都对大雪节气有详细的记载和解释,展示了古代对节气的精确观测和深刻理解。

大雪节气的常见物候现象包括:

1. 鹖鴠不鸣:由于天气寒冷,寒号鸟(鹖鴠)不再鸣叫,这反映了冬季的寒冷和动物生活习性的变化。

2. 虎始交:在阴气最盛的时期,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这标志着阳气开始萌动。

3. 荔挺出:荔(马兰草)感受到阳气的萌动,开始抽出新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大雪节气在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反映了古人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大雪节气的别称和雅称:

1. 凝雨:如同凝结的雨滴,姿态贞洁而不屈。

2. 寒酥:像寒冷的酥油,落在枝头未消。

3. 寒英:寒冷的雪花如同繁星般飘落。

4. 琼芳:如同珍贵的玉石般的花朵。

5. 琼花:美丽的玉质花朵。

6. 琼苞、玉屑:如同珍贵的玉质花苞和细碎的玉屑。

7. 琼妃:如同贵重的玉质妃子。

8. 琼琚:如同珍贵的玉器。

9. 瑞叶:象征丰年的瑞雪。

10. 玉沙:如同细碎的玉石。

11. 仙藻:如同仙境中的藻类。

12. 银粟:如同银色的粟米。

13. 玉蝶:如同飞舞的玉质蝴蝶。

14. 玉尘:如同细碎的玉粉。

15. 玉龙:如同腾飞的玉龙。

大雪节气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诸多重要影响,具体如下:

农业生产方面

1. 农作物生长:大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开始,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北方地区大雪覆盖大地,为农作物提供了保温保湿的作用,有利于来年春天的生长。

2. 防寒保暖:农民需要采取防寒保暖措施,防止农作物受冻害。适当的降雪可以为农田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但过量的降雪或长时间的低温也可能导致作物受冻害。

3. 农事活动:大雪节气是农田休养生息的好时机,农民们会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农田的整理和维护。南方地区农民会根据天气变化调整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策略。

日常生活方面

1. 交通出行:大雪天气给道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积雪、结冰等现象可能导致交通中断或延误,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

2. 保暖防寒:大雪节气气温骤降,人们需要注意保暖防寒,尤其是头部和脚部。中医认为,头是“诸阳之会”,不戴帽的人在寒冷天气中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的很大比例。

3. 饮食习惯: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此时宜温补,助阳、壮骨、养阴益精。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4. 民俗活动:大雪节气有许多民俗活动,如腌肉、喝红薯粥、观赏封河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