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滛知识梳理 富贵不能婬讲解

小编

《富贵不能淫》是《孟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通过孟子与景春的对话,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梳理和讲解。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解读

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详细阐述了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他认为,大丈夫不仅要有权势和地位,更要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独立的人格。无论身处富贵还是贫贱,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因外界环境而动摇。

历史背景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人民生活困苦。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和“王道”,反对武力兼并和暴政害民。

影响

孟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道德和人格塑造方面。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后世文人墨客的座右铭,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为国家和民族的大义而奋斗。

道德坚守

在现代社会,物质诱惑和权力欲望常常使人迷失自我。孟子的思想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不为物质和权力所动摇。

个人品德修养

孟子的大丈夫标准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独立人格。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有助于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和人格魅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会责任

孟子的思想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这种精神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富贵不能淫》不仅是一篇古代的文言文,更是一部关于道德和人格的永恒经典。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坚定的信念,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富贵不能淫是孟子说的。

“富贵不能淫”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滛知识梳理 富贵不能婬讲解

释义

富贵:指有钱财、有地位。

淫:在这里是迷惑、诱使腐化堕落的意思。

出处

该成语最早出现在《孟子·滕文公下》,原文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示例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级领导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这是至关重要的。

近义词

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保持清晰的志向和操守。

反义词

见利忘义:指见到有利可图就忘记了道义。

语法

复句式;作宾语;含褒义。

故事背景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通过这个成语,孟子阐述了他对“大丈夫”的理解,即真正的君子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不被外在的富贵、贫贱或威武所动摇。

“富贵不能淫”是一句源自《孟子·滕文公下》的名言,它表达了一种坚定的意志和道德操守,即不因金钱和地位的诱惑而丧失原则和节操。以下是一些与“富贵不能淫”相关的历史典故:

文天祥: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投降,最终英勇就义。他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富贵不能淫”的精神。

苏武:西汉时期的使节,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期间拒绝投降,持节不屈,展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陶渊明:东晋末年的诗人,曾任彭泽县令,但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职归隐,过着清贫但自由的生活。

关羽:三国时期的名将,曹操曾给予他极高的待遇,但他一心忠于刘备,最终千里走单骑寻主,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这些典故不仅展示了个人在富贵面前的坚定信念,也成为后世推崇的道德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