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季的寒冷达到高峰,同时也是花信风开始的时刻。花信风是指应花期而来的风,从小寒开始,到谷雨结束,涵盖了24种花卉的开放。
定义
二十四番花信风是指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的8个节气里,每个节气对应三候,每一候都有一种花卉绽蕾开放,共24种花,因此称之为二十四番花信风。
每候五天,三候为一节气,每气十五天,共一百二十日。
起源
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说》,其中提到“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
这种传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总结,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
小寒的特点
小寒是每年1月5日前后,标志着冬季的寒冷达到高峰,此时正是梅花、山茶和水仙等花卉开始盛开的时节。
小寒时节,天气寒冷但尚未极点,阳气开始生发,大雁开始向北迁移,喜鹊筑巢,野鸡鸣叫,这些物候现象都与花信风的到来密切相关。
花信风在小寒的开始
小寒是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起点,此时梅花最先开放,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梅花在寒冷的冬季中傲然绽放,其耐寒性和坚韧精神象征着坚韧和高洁,被赞誉为“岁寒三友”之一。
具体花卉和顺序
从小寒到谷雨,每候对应一种花卉,依次为梅花、山茶、水仙、瑞香、兰花、山矾、迎春、樱桃、望春、菜花、杏花、李花、桃花、棠梨、蔷薇、海棠、梨花、木兰、桐花、麦花、柳花、牡丹、荼蘼、楝花。
每种花卉的开放时间和顺序反映了自然界的规律,帮助人们了解季节变化,安排农事活动。
文化意义
二十四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
这种传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许多文人墨客通过诗歌赞美花信风,表达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小寒作为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起点,标志着冬季的寒冷达到高峰,同时也是梅花、山茶和水仙等花卉开始盛开的时节。花信风是指应花期而来的风,从小寒开始,到谷雨结束,涵盖了24种花卉的开放。这一传统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规律,还被广泛应用于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小寒三候对应的花卉分别是梅花、山茶花和水仙花。
梅花:一候梅花,梅花在小寒时节开放,是二十四番花信风的第一候。梅花耐寒,能在雪中绽放,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山茶花:二候山茶,山茶花在小寒第二候时开放。山茶花耐寒性强,花期长,从深秋到初夏都有开放,冬季盛开时尤为艳丽。
水仙花:三候水仙,水仙花在小寒第三候时开放。水仙花素雅清香,适合室内观赏,是冬季常见的花卉之一。
小寒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到来,通常在每年的1月5日或6日。尽管天气寒冷,但小寒节气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习俗和活动,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习俗:
吃糯米饭:在广东地区,小寒时节有吃糯米饭的习俗,认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
吃腊八粥:小寒节气中有一项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腊八粥用多种食材熬制而成,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寓意着丰收和吉祥。
数九过寒冬:数九,是古代民间一种计算寒天的方法,从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段便在“三九、四九”之间。
腊祭:由于古人会在十二月份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因此把腊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腊月。腊祭为我国古代祭祀习俗之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
准备年货:小寒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意味着距离春节不远了,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
二十四番花信风的具体顺序和名称如下:
1.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2.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3.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4.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5.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6.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7.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8.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